西部大開發以來,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由7年前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46835公里,并有250多萬農牧民走上了瀝青或水泥路。
我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72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廣大農牧區由于山大、溝深、氣候惡劣、環境艱苦,交通基礎設施長期相對落后,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為改變這種狀況,2000年至2002年,省交通廳會同省發改委,投入補助資金近千萬元,解決了西寧和海東地區960個行政村通公路的問題。2003年以來,省交通廳又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和交通運輸部“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的目標,及時調整公路建設投資政策,逐年加大了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各級地方政府加強領導、主動協調,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精心組織實施建設項目;廣大農牧民群眾熱情高漲,義務投工投勞,全力支持農村公路建設,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農村公路建設熱潮。據統計,7年間全省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126.5億元,使全省420個鄉鎮(農牧場)全部通了公路,394個鄉鎮通了瀝青(水泥)路; 4172個建制村(農牧場大隊)中,通公路或機動車的達到3911個,通達率93.74%;通瀝青(水泥)路的達到2369個,占56.78%.同時,加快實施村道硬化工程,已有2516個行政村(含部分寺院和移民點等)完成了村道硬化,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60.3%,有250多萬農牧民告別了塵土和泥濘,走了平坦整潔的瀝青或水泥路。
如今,一條條平坦、堅實的農村公路通到農民家門口,班線車、出租車、運貨車頻繁地出入于鄉村、城鎮之間,有效解決了農牧民群眾出行難、運貨難問題,公路沿線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被紅紅火火地帶動起來;各地依托良好的道路交通條件,發展特色農牧業,建立溫棚蔬菜、水果生產基地、畜牧養殖基地和畜牧產品加工基地。在城鎮周邊地區,“農家樂”、牧家樂、“茶園經濟”、鄉村旅游等迅速發展,農牧民收入逐年增加。農村公路正成為農牧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