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大刀闊斧地推進交通運輸系統體制機制改革,理順了高速公路建設管理體制,規范國省干線公路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極大增強了公路行業的發展活力,使陜西公路發展呈現出了超常規的強勁發展態勢。高速公路在建規模年均2000公里以上,位居全國第一,通車總里程已達2700余公里,躍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列;干線公路養護管理示范路建成4500公里,國省道通行條件大為改善;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8萬公里,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改革理順了陜西的公路管理責任序列關系,明確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的公路管理層級關系,實現了“一廳一局”、“一局一局”的機構體系,按照“大交通、大公路、大養護”的思路,建立了精干、高效、統一的公路管理機構。
陜西原有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管人與管事相分離的“條塊結合”模式,隨著公路行業理念的轉變、農村公路的加快發展,弊端畢現: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管理軟弱、路況較差,人員膨脹、隊伍龐大,管養一體、效能低下。這成為陜西公路加快發展的一大障礙。
2006年8月3日,陜西省政府召開全省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會議。時任陜西省交通廳廳長曹森明確表示:在公路局職能調整的基礎上,要以全面加強公路養護管理、提升公路服務水平為目標,從公路設施的網絡性、運行的整體性、管理的統一性以及服務的地域性等特點出發,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運行順暢、管理高效的公路管理系統,為全省公路加快發展提供體制支撐和組織保證。
陜西省公路管理部門確立了“三個分離、三個提高”的改革目標,即政事分離、事企分離、養管分離;提高養護生產力水平、提高行業管理效能、提高通行服務質量。省公路局代表省交通運輸廳負責全省公路養護及干線和農村公路建設的行業管理,是全省公路養護管理的行業管理主體,全省公路養護計劃及干線和農村公路建設計劃由省公路局“一個漏斗”下達。市公路管理局在市交通局的領導下全面負責統籌干線和農村公路的監督管理職能,是公路養護管理的實施主體,擔負起轄區內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的行業管理職責,初步實現市域內干線公路與農村公路由一個行政主體統一領導、一個專業機構統一管理的新格局。
省市兩級公路管理機構相繼實施了機關機構改革。同時,市級公路管理機構完成與下屬經營企業的分離,經營性企業經過重組改制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為充分體現公路產品的公益性和公路行業的生產性,陜西將機械化養護中心試點改革與培育養護市場主體相結合,推進公路日常保養市場化。銅川、渭南、西安、商洛、漢中5個試點市分別組建了機械化養護中心。
全省104個縣區全部完成了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任務,確立了縣級政府責任主體,明確了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實施職責,建立了各級管理機構,落實了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省、市、縣各級財政對農村公路的資金投入機制,制定并形成相對健全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各項規章制度,初步建立農村公路事企分離、管養分離市場化運行機制和考核、評比、獎勵機制。
陜西省公路局局長王平告訴記者,通過改革,我們積極構建一個職能清晰的公路管理體制格局,有效整合干支線公路養護生產資源,建立健全規范的行業管理制度。公路路況得到明顯提升,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得到切實加強。
據悉,從2006年起,陜西公路養護實現“按需投入”,每年投入10多億元用于干線公路養護大中修工程。2008年年底全省干線公路好路率91.76%,比2005年年底提高了3.2個百分點。鄉道、村道公路初步實現全部列養,縣道公路優良路率提高到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