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管走到青海省的哪個農村,腳下基本都是水泥路。也難怪,從2003年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以來,青海省已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8萬公里,水泥路修到了90%以上的農牧民家門口。
近日,記者來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光輝村,一路上都是水泥路。村民提起鋪好不久的水泥路,滿是喜悅。
村民張老漢說,光輝村地處山區,離官亭鎮有十幾公里,而且都是山路。二十幾年前,村民們想賣自家種的洋芋等農作物,只能用驢、馬等牲畜馱著去,很不方便。尤其是村民們蓋房時,木頭、水泥等都由人來扛。村民們十天半個月也不能到鎮上去一次,生活相當艱苦。有些人戲稱他們村是“摔死麻雀滾死蛇”的地方。因此,很多小伙子都找不上媳婦。
后來,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村民們自發修了一條土路,出行條件有所改善。可是一到雨雪天,村民還是不敢出門,他們不僅害怕泥巴濺到身上,更害怕滑倒,掉到路邊的溝里。其實,晴天出門也好不了多少,因為一路上都是塵土。現在好了,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這些煩惱也沒了。
其實,這種情況不光在光輝村存在,青海省的大多數鄉村都是這樣的。由于農牧區地廣人稀,氣候惡劣,給交通建設帶來很大困難。因此,長期以來,交通不便成為制約高原農牧區經濟發展和影響各族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西部大開發十年來,青海省投資近600億元興修公路,其中30%以上用于農村牧區的公路建設。農牧區的公路里程已從本世紀初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目前的5.8萬公里,90%以上的建制村通了公路,有2533個村莊實現了村道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