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近年來位于鄭州花園口附近的黃河堤防沿線,悄然“變身”發展成了一條漁家樂走廊。眼下正是黃河防汛的關鍵期,紅火的漁家樂生意隱藏著河道行洪、環境污染等諸多隱患。在這塊多年難以根除的“牛皮癬”背后,則是“多龍治水”所形成的監管困局。
黃河堤防成漁家樂走廊
47歲的藍建州是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南月堤村人。早在2005年,依托靠近黃河的地理優勢,藍建州就利用漁船做起了水上漁家樂生意,兩年后搬遷到岸上。
藍建州的飯店位于黃河花園口段大堤內側的東大壩上,該大壩屬黃河控導工程,為控制引導河水流路而建。記者粗略計算,東大壩沿線近1公里內,漁家樂飯店多達10余家,有的甚至直接建在河灘上。不大的院落、臨時搭建的簡易房、加上十多張桌子和一些小木凳,成為這些漁家樂的“標準配置”。
從東大壩出發,沿黃河大堤向花園口方向行駛,有如進入一條漁家樂走廊,有的飯店就立在大堤上堆放的防汛石料附近。在10公里外的大堤內側南裹頭險工處,數十條漁船扎堆停靠在岸邊,一律紅色頂棚,彩旗飄揚,船上擺滿大大小小的餐桌,場面十分壯觀,飯店服務員紛紛跑到大堤上招攬生意。
一名張姓船主介紹,整個南裹頭附近的漁家樂有10多年歷史,多為來自信陽的漁民經營,目前已經發展到10多家近200人,90多條漁船。“我家有6條船,現在夏天是旺季,平均每天得做30多條魚,雙休日的時候生意更好,要忙到晚上12點。”
藍建州告訴記者,除了農忙和冬季天冷時,漁家樂常年開張。“正常情況下,每天有5到6桌生意,每桌消費最少在200元,周末的時候生意更好,已經遠遠超過種地收入。”
防汛環保埋隱患
鄭州市惠濟區文化旅游局提供的材料顯示,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近年來該區大力發展城市近郊游,其中黃河花園口附近的農(漁)家樂“將欣賞黃河風光和品嘗黃河佳宴有機結合”,成為特色。目前全區共發展農(漁)家樂120多家,帶動直接就業5000余人,間接就業上萬人。
該局規劃發展科科長張娟介紹,針對農(漁)家樂的發展和管理,區旅游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還對經營人員進行過培訓,但主要集中在餐飲衛生、待客服務等方面。“通常要求工商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稅務登記證三證齊全,但南裹頭、東大壩附近的漁家樂基本都沒有辦證,管理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