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1.自然環境狀況調查的內容包括:
1.1地理特征因素(行政區域、地形地貌、坡向坡度、海拔、經度、緯度等)。
1.2地質構造;
1.3氣象氣候因素;
1.4水文狀況;
1.5自然資源狀況,如水資源、土壤資源、動植物資源;
1.6項目擬建區域人類開發歷史、開發方式和強度;
1.7項目擬建區域自然災害及其對生境的干擾破壞情況;
1.8區域生態環境演變的基本的基本特征;
1.9基礎圖件收集與編制,主要收集地形圖、土地利用現狀圖、植被圖、土壤侵蝕圖等。當已有圖件不能滿足評價要求時,1級項目要應用遙感和地面勘察、勘測、采樣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編制各種基礎信息圖件。
2.社會經濟狀況調查的內容包括:
2.1社會結構情況,如人口密度、人均資源量(人均土地資源、人均水資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
2.2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如產業構成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和強度等;
2.3移民問題:包括遷移規模、遷移方式、預計移民區產業情況,住區情況及潛在的生態問題和敏感因素。
3.敏感生態問題的調查
3.1荒漠化(屬生態脆弱區):荒漠化程度是荒漠化發生地區環境退化程度的客觀反映。利用地理景觀及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判斷荒漠化程度,把沙漠化分為潛在的、正在發展中的、強烈發展中的和嚴重的四級,指出了“沙漠化危機”的程度;從生態學角度判斷沙漠化程度,抓住了沙漠化是土地生產力退化(土地滋生潛力、生物生產量、及生態系統能量轉化效率明顯降低)過程的實質,比較科學。
3.2生物多樣性調查
3.2.1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只限于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調查單位面積(hm2)內維管植物種數.
3.2.2動物多樣性調查:有示蹤法、遙測法、野外觀測法等,常用香農-威納指數法。
3.2.3項目擬建區關鍵敏感種的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現代理論認為,群落或生態系統一般都有最脆弱的物種,最脆弱的物種最先滅絕。最脆弱的物種通常是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捕食者和最稀有的物種。系統關鍵種的生存力研究是定義系統生存力的最適用途徑。
4.生態完整性的調查:生態完整性評價包括自然系統生產能力的定量估測和穩定狀態分析兩個方面
4.1生產能力估測:通過自然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的估測來完成。其中有⑴參考權威著作提供的數據;⑵區域蒸散模式。
4.2穩定狀況的調查:包括恢復穩定性和阻抗穩定性。
4.2.1恢復(或回彈)是系統被改變后返回原來狀態的能力,用返回所需要的時間來衡量。
4.2.2生態系統由具備不同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元素構成。有三種基本的穩定元素類型。最穩定元素(封閉系統),低壓穩定性元素(開放系統),高壓穩定性元素(開放系統)。
4.3生物量實測采用樣地調查收割法:包括皆伐實測法,平均木法,隨機抽樣法。
4.3.1樣地選擇以花費最少勞動力和獲得最大精確度為原則。樣地面積:森林選用1000?O,疏林及灌木林選用500?O,草本群落或森林的草本層選用100?O。
4.3.2草地生產力的測定多采用樣地調查收割法,主要內容包括:地上部分生產量,地下部分生產量,枯死凋落量,被動物采食量。
5.生態現狀評價
5.1生態參數數值的來源:⑴野外調查;⑵室內化驗分析;⑶定位或半定位觀測;⑷從地圖、航片、衛片上提取信息;⑸從有關部門收集、統計和咨詢。
5.2評價要求:⑴現狀評價是在區域生態環境基本特征調查的基礎上對區域生態環境功能進行評價。⑵2級以上項目的生態現狀評價要在生態制圖的基礎上進行;3級項目的生態現狀評價必須配有土體利用現狀圖等基本圖件。⑶評價生態現狀應選用植被覆蓋率、頻率、密度、生物量、土地侵蝕程度、荒漠化面積、物種數量等測量值、統計值來支持評價結果。
5.3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的內容:⑴從生態完整性的角度評價環境質量,即注意區域環境的功能與穩定狀況。⑵從可持續發展觀點評價自然資源現狀、發展趨勢和承受干擾的能力。⑶植被破壞、荒漠化、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消失、自然災害、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等類重大資源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5.4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方法:生態現狀評價要有大量數據支持評價結果,也可應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常用的方法有圖形疊置法、系統分析法、生態機理分析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法、數學評價方法等。
5.5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結論:要明確回答區域環境的生態完整性,人與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產能力受到破壞等重大環境問題,要回答自然資源的特征及其對干擾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