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7月15日,西安浐灞生態區成為西北首個、中西部首批、全國唯一獲得“國家級生態區”殊榮的開發區。
此刻,在浐灞生態區召開的西安世園會正漸入佳境,入園人數連創新高。此際,浐灞生態區綠意盈城、引領時尚、創意自然,充分展示國家級生態區的生態自信,彰顯西安加速構建國際化大都市的萬丈豪情。
回溯建設浐灞國家級生態區的風雨歷程,建設者辟蹊徑、反因循,以放眼全局的“大生態觀”統籌創新,通過一系列治水治污的有力舉措,原來的生態重災區已裂變為西安的生態補償區。
以生態定位,以功能發揮為責任,因地制宜,師法自然,兩河沿岸已成為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全方位的六大體系構建,更使得浐灞活力備增,生態示范價值突顯。
統籌創新
“生態維新”之路
白鷺翔集,游人如織,波光搖翠,水天一色……
世園會靈動的水元素完全顛覆了人們傳統觀念中西安處于缺水的黃土高原的印象,將一個水勢宏大、水景優美的山水之城的新形象展現在世人眼前。
但如果回溯過往,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六年前的浐河和灞河,會發現這是一段完全被邊緣化、污水嗚咽的河流之殤。
這樣一組數據反映著七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現實:
河流污染嚴重,年接納污水量達5000萬噸;
垃圾圍城,垃圾堆放量近500萬立方米;
挖沙成災,河床嚴重下切達6米之深。
這組冰冷的數據記錄著兩條河流的衰落,流淌著羸弱、無奈的嘆息。
為應對環境承載力不足和城市擴容需要,2004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廣泛綜合國內外城市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設立了城市生態型新區——西安浐灞生態區。
面對舉目凋敝、百廢待興的困境,面對千年古都現代化的艱難命題,面對城市塑造適合自身未來形態的重大抉擇,建設者們已經決心走一條與眾不同的“生態維新“之路,實現前人未曾有過的跨躍。
通過開展浐灞生態重建研究、濕地資源調查與評價,浐灞生態區綜合發展體系逐步清晰:
總體思路上,堅持“河流治理帶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建設”; 把浐灞河治理與秦嶺保護、渭河治理以及城市生態補償區關聯為一體,放眼全局,統籌創新。
目標與定位上,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以完善城市生態功能、提升示范價值為目的,浐灞生態區首先是西安的生態補償區,以河流治理、生態重建為主,開發為輔。完善西安的城市形態,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舉措上,堅持“規劃立區”,從編制生態建設規劃起步,從治理環境問題入手,創新管理和運作模式,將環境治理、新區開發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深入探索城市生態型新區建設模式。
2008年7月,生態區管委會啟動《國家生態區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2009年4月,《規劃》經西安市人民政府第14屆7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被納入西安市生態建設工作重點。
《規劃》分為兩個實施階段,即全面啟動至基本建成階段(2006年—2010年)和基本建成至鞏固完善階段(2011年—2020年),總投資413億。
到2020年,浐灞生態區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成為涵養功能充分、生態景觀優美、人居環境舒適,經濟產業繁榮,社會文化進步的城市生態型新區。
有了明確的戰略構想和高起點的規劃,建設者把飽滿的熱情與集體的智慧,全部投入到國家生態區建設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