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指生物成分中能夠利用太陽能等能源,將水和無機鹽等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成復雜的有機物,供生物群落中各種生命活動之所需的自養生物。包括陸生的各種植物、水生的高等植物和藻類以及一些光能細菌和化能細菌,生產中最主要的是綠色植物。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的必要成分,它們的作用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質為原料制造各種有機物質,不僅供給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類群及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來源,并且是生態系統所需一切能量的基礎。
2)消費者。消費者是指靠自養生物或其他生物為食物而獲得生存能量的異養生物,主要是各類動物。
3)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放線苗和原生動物。它們也是異養生物,故又有小型消費者之稱。它們具有把復雜有機物分解還原為簡單的無機物(化合物和元素),釋放歸還到環境中去,供生產者再利用的能力與作用。還原者體型微小、數量驚人、分布廣泛,存在于生物圈的每個部分。
4)非生物環境。生物系統中的非生物成分,或稱環境亞系統,是生態環境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包括生物活動空間和參與物質代謝的各種要素,其分為三個部分:其一為氣候因子,如光照、熱量、水分、空氣等;其二為無機物質如C、H、O2、N2及礦質鹽分等;其三為有機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類及腐殖質等。
生態系統的這四個基本成分,在能量獲得和物質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通過復雜的營養關系而緊密結合成一個統一整體,共同組成了生態系統這個功能單元: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對生態系統來說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沒有環境,牛物就沒有生存的空司,也就得不到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因而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僅有環境而沒有生物成分,也就談不上生態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物成分是生態系統的核心,綠色植物是核心中的核心;而消費者是生態系統中生產者進行生產活動的內在動力;還原者,尤其各類微生物,正是它們的分解作用才使得物質循環得以進行。
(3)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生態系統的結構。有了生態系統的組分,并不能說一個生態系統就可以運轉了,生態系統有一定結構。生態系統的各個組分只有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一個完整的、可以實現一定功能的系統時,才能稱其為完整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形態結構是指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配置(水平垂直分布)、種群的時間變化(發育和季相),即生物群落。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一種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和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這種關系是生態系統功能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對于每一個生態系統都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但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是處在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的。
2)生態系統的功能。生物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空間結構、物種結構及營養結構),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基本功能,即物質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
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這兩大基本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能量蘊含于物質之中,在物質吸收、轉移、儲存與釋放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能量的變化。例如:植物從土壤與大氣中吸收營養物質與二氧化碳的有機物,同時伴隨著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發生,并被儲存在有機物之中。
?。◣r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