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注漿
1、注漿液應攪拌均勻,隨攪隨用,應在初凝前用完。
2、注漿時當能看到孔內的漿體時,可邊注漿,邊緩慢地拔出注管,且注漿管始終不得露出漿體。注漿壓力不小于0.3-0.5Mpa.
3、注漿到孔口時,應停注封孔。
4、當漿體凝固后,不能充滿錨固體時,應補注。
5、注漿完成后,應器械清洗干凈,以便下次再用。
6、注漿時按規范做好記錄。
(七)、掛網
1、外網與桿連接要牢固,鋼筋網采用Φ6.5@200雙向鋼筋,接頭搭接>300㎜,用扎絲綁扎牢固,縱向鋼筋插入土中長度應>300㎜.焊接時要有一定的搭焊長度,單面焊時為10d.
2、網掛好后,加入加強筋。
3、網在噴砼時不得有晃動。
(八)噴射砼施工
噴射面板厚度為100mm,在工作面情況不好時可進行初噴。采用干噴法,采用32.5R 普通硅酸鹽水泥,骨料為中砂和粒徑為5~10㎜的碎石,砼強度>C20,水泥:砂:石:水=1:2:2:0.5,摻速凝劑10%;噴射槍頭處的工作風壓保持在0.3MPa;噴頭應盡量與受噴面保持垂直,減少回彈及砼流淌現象。在面板上應2000×2000間隔留置一個100×100的泄水洞,此點非常重要,但現場很多施工人員容易忽略此點,如果不留泄水洞,在有滲水時,水壓將非常,可能會給基坑造成災害性的結果。
(九)、預應力錨桿的張拉與鎖定
1、錨桿張拉前應對張拉設備進行標定;臺坐的承壓面應平整,并與錨桿的軸線方向垂直;
2、錨固體與臺座混凝土的強度均≥15Mpa時,方可進行預應力施加,施加預應力不于錨固力的30%.具體按下面說明進行:第一排錨桿自由段為1米,預應力施加30KN.第二排自由段長度為2米,預應力施加60KN.以上要求是針對本工程的物殊性而做為的,如設計中完全依賴預應力,應參照規范執行。
3、錨桿張拉應考慮對鄰近錨桿的影響,控制應力不超過0.6fptk.
4、錨桿鎖定后,若發現有明顯的預應力損失時,應進行補償張拉。
三、施工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施工現場設立工程技術組,全面負責整個工程中的有關技術及質量安全,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監督各道工序質量。
2、施工前應詳細了解有關基坑周圍地下管網及障礙物情況,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施工質量,且不對已有管道或電纜造成破壞。
3、嚴把材料質量關,必須采用有出廠合格證或化驗的鋼材、水泥,并對進行有關的試驗,杜絕使用不合格材料。
4、在施工期間和施工后要做好坡面排水,坑壁附近不得有積水。
四、施工監測
土釘支護的施工監測至少應包括下列內容
1、支護位移的量測。
2、地表開裂狀態位置裂寬的觀察。
3、附近建筑物和重要管線等設施的變形測量和裂縫觀察。
4、基坑滲漏水和基坑內外的地下水位變化。
5、在支護施工階段每天監測不少于2次,在完成基坑開挖變形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監測次數,施工監測過程應持續至整個基坑回填結束支護退出工作為止。
6、對支護位移的量測至少應有基坑邊壁頂部的水平位移與垂直沉降。測點位置應選在變形最或局部地質條件最為不利的地段測點總數不宜小于3個,測點間距不宜于30米。當基坑附近有重要建筑物等設施時也應在相應位置設置測點,宜用精密水準儀和精密經緯儀必要時還可用測斜儀量測支護土體的水平位移,用收斂計監測位移的穩定過程等。
7、在可能情況下宜同時測定基坑邊壁不同深度位置處的水平位移,以及地表離基坑邊壁不同距離處的沉降,給出地表沉降曲線。
8、應特別加強雨天和雨后的監測以及對各種可能危及支護安全的水害來源。如場地周圍生產生活排水,上下水道、貯水池罐、化糞池滲漏水。
五、本工程實施效果
目前此工程已近交工,坑壁頂部邊緣實測位移和沉降在有建筑物的部分幾乎無變化,在其它部分即沒有預應力的部分,沉降和位移都不于5mm,達到預期效果。
(巖土工程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