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水土保持發展的戰略目標及建議(一)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摘要]針對我國目前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現狀及制約因素,面向我國21世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我國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目標及7條具體建議,為我國政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供宏觀決策依據,將有助于促進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關鍵詞:水土保持 生態環境 發展戰略 制約因素
  [正文]:
  一、 水土保持建設現狀與問題
  1 水土流失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點是:分布廣、類型多、強度高、危害深、治理難度。據1990年遙感調查,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67萬k㎡,水土流失已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k㎡,風力侵蝕面積188萬k㎡,凍融侵蝕面積125萬k㎡。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區),不論是山區、丘陵區、平原區,還是農村、工礦、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七流域及內陸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見表1。 
  表1 中國七流域水土流失分布[1]
  流 域 流域面積 水土流失面積 占流域面積 土壤侵蝕量
  (萬k㎡) (萬k㎡) (%) (億噸) 
  長 江 180.0 62.00 34.3 24.00 
  黃 河 75.0 46.00 61.3 16.00 
  海 河 31.9 12.00 37.6 4.02 
  淮 河 27.0 5.90 21.9 2.30 
  珠 江 45.0 5.80 12.9 2.26 
  遼河 124.6 42.00 33.7 7.68 
  太 湖 3.6 0.296 8.2 0.14 
  其他流域 473.0 193.00 40.8 
  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利用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規模的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施了黃河、長江等七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立了27片國家級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在全國10000余條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路、電、村綜合治理。50年來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萬k㎡,建設基本農田和治沙造田11.3萬k㎡,營造水土保持林59萬多k㎡,種草保存面積4萬多k㎡,種植經濟林果5萬多k㎡,修建了一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積增加產值700億元,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增產糧食170億kg,增產果品250 億kg,,每年減少土壤浸蝕量15億多噸,增加保水能力250億m3,并通過治理開發,1000多萬人口脫貧致富,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對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的形成機制、發生過程、發展趙勢以及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開展了近百項專題研究。特別是通過微觀與宏觀、機理與形態、室內模擬與野外觀測、自然因素與人為活動綜合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國不同類型區水土流失的方式、類型、面積及發生發展規律,在對水土流失影響因子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不同地區的坡面與小流域侵蝕產沙預報模型。
  在應用研究方面,開展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優化配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多項研究,試驗推廣了以改變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的各種耕作措施;以恢復植被,增加地面覆蓋為中心的造林種草技術;以減少徑流、攔蓄泥沙為重點的各種水保工程措施。先后建立了上百個試驗示范小流域。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較成熟的治理模式與配置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轉向開發性,并逐步走向產業化。一些小流域在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結合地方優勢開展了不同種類的開發性研究與建設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不斷深入,必將加快水土保持產業化的步伐,推動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發展。
  3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人為破壞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生態環境受到較嚴重破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農業結構所致。以黃土高原歷史治革為例,自先秦時期以來,重谷物生產的"墾草"思想一直占據著黃土高原,加之廣種薄收、倒山種植生產方式在該地區沿襲,致使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隨著單一谷物農業系統的發展愈演愈 
烈。據遙感調查,1989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46.5萬k㎡,其中水蝕面積為34.52萬k㎡,風蝕面積11.98萬k㎡;1999年水土流失面積41.11萬k㎡,其中水蝕面積35.05萬k㎡,風蝕面積6.06萬k㎡。從兩次遙感調查對比看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經十年治理,治理面積增長7.11萬k㎡。但由于近期在采礦、交通、冶金、建材等生產建設開發中,不重視水土流失防治,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生態環境破壞。例如晉陜蒙煤炭開發區,量的廢棄土石和礦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嚴懲危害黃河下游的安全。一些地方出現一方治理多方破壞、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現狀是風蝕面積雖然雖然減少5.39萬k㎡,水蝕面積卻新增加了0.53萬k㎡。部分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人們生活還十分困難,部分25。以上的坡耕地仍在繼續耕種。根據調查,目前山西、陜西、甘肅省分別還有66.7萬、42萬、31.3萬h㎡左右25。以上的坡耕種。其原因,除了20%-30%的農民尚未解決溫飽、糧食生產需求較外,產業結構高速嚴重滯后、耕作習慣和認識水平也起著相當作用,如部分區域人均基本農田已達到0.2-0.33 h㎡,糧食自給有余,但對退耕還林(草)仍存在顧慮。林草植被建設幾起幾落,致使總體上林草植被建設薄弱,初步歸納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二是退耕還林還草的利益驅動機制沒有完全建立;三是農業系統的社會經濟結構沒有有效調整。
  (2) 農業產出效益差,產業化困難重重
  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業內部以糧食種植為主,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及畜牧業比例過低,導致整體農業產出效益差。農業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但目前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主要問題一方面是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但目前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主要問題一方面是產業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產業基地的保障;充分利用不同類型區的自然條件特點和資源優勢發展各自的支柱產業,尚需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部分群眾的主要投入及部分耕地資源用來生產糧食,以解決溫飽問題,尚未從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中解脫出來,缺乏產業化意識和資金投入。
  (3) 當前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目標有不切實際的傾向
  在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與實踐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難"的原則在執行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被違背;二是攤子鋪得過或規劃的規模過,著眼點在于怎樣向國家爭取到更多的資金;三是規劃的實施具有短期性,一屆政府一個戰略,一個領導一種打算,缺乏保障邊疆實施的政策制約。一些現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技術,由于短期內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農民難以接受。如黃土高原適生灌木檸條、牧草等的種植推廣十分困難,政府一方面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注重農民利益和經濟提高,同時要加強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宣傳教育,把近期和長遠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二、 水土保持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發展機遇分析
  1 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相對滯后
  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系統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科學技術指導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應用緩慢;三是城市化與建設項目產生的人為水土流失日漸嚴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剛剛起步,尚缺乏技術標準和治理經驗,取土開挖形成的高陡邊坡、棄渣棄土造成的松散堆積物治理技術薄弱,標準偏低,嚴重影響了當地及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也直接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和投資環境。全國雖然有100多個不同層次的水土保持科研站(所),但普遍存在研究力量分散、儀器設備落后、高層次人才缺乏、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難以取得區域性的重突破。
  2 水土保持意識有待提高、宏觀管理辦度不夠
  我國政府相繼頒發實施了一系列有關水保的法律、法規,但由于宣傳不夠等原因,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術性、綜合性很強,涉及的面廣,遇到的問題較多,往往對造成水土流失的條件、途徑、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認識看法不一,給水土保持執法工作帶來一定困難;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各種措施綜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管理體制不順,政出多門,各項治理措施相互脫節,搞工程的輕視坡面植被建設,搞林業的輕視溝道工程,降低了治理的綜合效益。
  3 治理任務艱巨,投入嚴重不足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之所以出現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投入較少,盡管國家近年來加了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但跟廣的水土流失面積以及治理任務的艱巨性相比,國家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國際組織援助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每k㎡投資在20-40萬元以上,而國內項目僅有1-3萬元,投資過低,治理的質量與進度難以保證。且每年對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的補助偏少,每年平均僅能完成3萬多k㎡的治理任務。按照目前這樣的投入和治理速度,200萬k㎡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尚需近七十年的時間,這顯然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4 抓住發展機遇,加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步伐 
  黃河下游日趨嚴重的"懸河"和1998年長江、嫩江與松花江的洪災,以及今年沙塵暴八次襲擊北京市,再次昭示我們必須加快"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1993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政府將經濟建設的中心向西部調整,中央領導關于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重心多次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力爭15年初見成效,30年見成效"的奮斗目標。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戰略號召。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基礎工程來抓,它不僅關系到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富裕、農村的繁榮,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生產與生活,而且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保護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偉工作,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壯舉,也將是對世界文明的一貢獻。
  (巖土)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