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施工工況力學分析
經過對連拱隧道施工過程的受力變形及各部位穩定性的分析,隧道圍巖應力集中部位主要出現在各開挖面附近。在隧道邊墻和底板相交的轉角位置及中隔墻底部,最主應力集中比較明顯,且量值較;在側導坑拱頂位置和全斷面底板部位有拉應力集中現象。但采取連拱隧道施工方法,在側導坑頂部的拉應力并沒有涉及到隧道全斷面,所以側導坑的開挖不會對全斷面隧道頂部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邊墻與底拱的轉角部位和中隔墻底部也有一定范圍的應力集中,而核心土的開挖對圍巖應力分布影響不。左右邊墻處最的水平收斂發生在主洞拱部開挖的時候,隨后收斂值逐步減小。
初期支護對地應力的瞬間釋放率比較敏感,開挖瞬間地應力釋放越多,初期支護承受的荷載就越小。中隔墻在施工過程中對地應力的瞬間釋放率敏感程度較小,其最終應力隨應力釋放率的增加而略有降低。由于集中應力的存在,圍巖的壓應力變化不明顯,拉應力反而呈上升趨勢,但其最終應力則呈下降趨勢,底部圍巖的隆起和拱頂圍巖的沉降都隨應力釋放率的增加而增。考慮二次襯砌作用時,圍巖的底板隆起和拱頂沉降量減小,邊墻水平收斂增,圍巖穩定性增強,應力值降低。
五、支護措施
隧道開挖形成新的空洞后,破壞了巖體原有的相對平衡狀態,使隧道周圍部分巖體應力重新分布,引起圍巖的變形、破壞和坍塌。為了及時有效地控制圍巖變形,防止坍塌,必須采用工程措施進行支護。根據新奧法的設計原理,隧道采用噴、錨、網及鋼拱架對圍巖進行支護,即盡可能保持圍巖的原始狀態,最限度地發揮圍巖的自承能力,把隧道圍巖和各種支護結構作為一個共同作用的承載體系,控制圍巖變形的發展,避免巖體塌方、防止過的松弛壓力出現。錨桿在初期支護中具有懸吊、組合梁、加固作用。噴混凝土具有充填裂隙加固圍巖、封閉圍巖表面防止風化、與圍巖組成共同承載結構的作用。在設計時利用類比經驗法,根據不同的圍巖類別分別采用錨噴支護方法或采用強預支護方法,穩定掌子面、及時閉合和加固地層。在施工過程中,還應通過全過程現場監控量測,檢驗設計參數及進行信息反饋設計,及時調整支護參數,確保施工質量與安全。
在Ⅱ類淺埋地段,由于隧道埋深淺,覆蓋層多為全-強風化砂巖或者全—強風化二云石英片巖,裂隙較發育,整體性較差,穩定性較差,開挖不當時極易坍塌,應采用機械開挖法或人工和機械混合開挖法,不宜采用鉆爆開挖,更嚴禁放炮。開挖前,采用小導管注漿對中導洞和側導洞進行預支護,對主洞拱部采用長管棚注漿超前支護,必要時還可采用地表注漿加固地層。導坑開挖后,及時將錨桿、格柵鋼架、鋼筋網安裝到位并用噴射混凝土充填密實。必要時,還需在導坑中部加工字鋼橫撐。在Ⅲ類圍巖深埋段,在機械無法開挖的情況下,可采用弱爆破或預裂爆破的方法,在圍巖較為破碎的地段,適當施作一定數量的超前注漿小導管或錨桿,以防止坍塌。如果導坑支護完成后,主洞采用全斷面開挖,應及時進行噴錨支護,施作二次襯砌,形成一個封閉的襯砌環,防止圍巖過分收斂。
由于中隔墻受到頂部回填及巖體的限制,頂端水平位移較小,而中部較,因此中隔墻受到偏載作用時,不僅產生整體偏轉,而且在偏轉的同時產生扭曲。施工中采取的防范措施是:中隔墻及側導坑施作完畢,在左(右)洞開挖之前,在中隔墻右(左)側設置千斤頂或工字鋼支撐,或者直接將中隔墻右(左)側空洞用干砌片石回填密實,以緩解中隔墻所受的偏壓。
六、優化設計
1.在原設設計中要求中導洞先行,中隔墻緊隨中導洞施工,間距一般為8~10m。實際施工時,中導洞斷面本省就小,施工完中隔墻后,中隔墻兩邊只預留各1m左右,無論時機械的進入、出渣、施工人員的進出、中隔墻臺車的安裝,對施工都造成不便,甚至有些不能進行施工。根據這個情況又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受力分析和計算,可以將小于200m隧道一側進洞,待中導洞貫通以后馬上進行中隔墻施工,200m ~400m 之間的要求從兩側進洞,一側概近一半的時候,由里向外施工中隔墻。這樣即方便施工,又不耽誤工期。
2.將原設計一次性澆注的中隔墻,為了更好的消除防、排水的隱患,改為夾心式中隔墻以徹底解決中隔墻的防排水問題。
七、施工中的幾點認識與體會
1.跨徑連拱隧道施工技術要求高、難度,其中中隔墻的受力及施工中荷載的轉換十分復雜,稍有不慎,極易造成施工中隧道結構開裂及塌方,并會給運營帶來隱患,因此在施工中必須做到弱爆破,及時錨噴支護,監控量測,及時反饋、及時調整。這是確保隧道質量和安全的關鍵技術。
2.三導洞開挖方式邊墻錨桿承受較的拉應力,一定要確保其施工質量。
3.中隔墻施工時底部必須清理干凈,頂部必須回填密實,否則對結構受力不利。
4.根據監控量測的數據,提供二次襯砌施工的合理時機,以保證施工的安全。
5.隧道施工的現場監控量測是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關鍵,也是指導設計和施工的依據,量測結果對隧道襯砌設計參數的確定和修正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現場監控量測應貫穿于整個施工全過程,才有可能正確地進行施工,保證施工的安全。
6.及時施工明洞及洞門,消除進出口仰坡坍塌的隱患。
7.重視水處理,保證防水板不破損,排水管道暢通。
參考文獻
[1]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河南省內鄉至西坪(豫陜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設計圖.2004.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