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一般認為,對雙索面斜拉橋,如果跨寬比小于30、寬高比于10,就不會因風力而破壞;寬高比小于l0時,應加設風嘴;跨寬比于30,要用A形橋塔,布置兩個斜索面,以加強抗扔扭性能;或采用流線型截面;如跨寬比超過40,則須從結構布設等方面進行研究。比如采用空間纜索體系等。圖13~圖16中示出鋼、混凝土斜拉橋的跨寬比、寬高比統計值。
2.3 主跨長與主塔有效高度比
主塔的有效高度(即橋面以上的橋塔高度)受所選擇的索面形式的影響,對同等路徑的斜拉橋,一般輻射形索面的塔高較小,豎琴式的較,而扇形索布置的主塔居中。斜拉橋的索力和索的用鋼量隨塔的有效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一般雙塔三跨斜拉稽的主跨長與主塔有效高度比為4~4.7,兩跨斜拉橋主塔跨高比為1.8倍主跨長所對應的三跨斜拉橋的相應值。
比較圖17中主塔的跨高比可見,三跨斜拉橋的跨高比較多的在4~7之間,兩跨的相應數值在1.5~4.5之間;我國斜拉橋的主塔跨高比相對取值較小,塔較高
3.長跨斜拉橋總體設計參數的選用
表1列出了主跨跨徑超過600m的已建和擬建斜拉橋的總體設計參數。
從表1可以看出,主粱結構多為鋼結構或結合梁混合結構,主梁的中邊跨跨徑比為2.0~3.3,邊跨長相對都取得較長,并設有輔助墩;主梁的跨高比普遍較,由最小的l79到最的330,主梁結構顯得更加柔細;主梁的跨寬比或許受結構抗風性能的影響,仍以分別小于30、于10的居多;主塔跨高比在4.6左右,并以倒Y形或A形塔居多
4.結 語
隨著結構向超跨徑的發展,標準三跨斜拉橋形式將受到考驗。斜拉—懸吊組合的迪幸格體系再次被關注,將會引起主梁中邊跨跨徑比值的變化。另外,主梁的跨高比、跨寬比都有增的趨勢,如何構筑一個合理的結構形式,以提高斜拉橋的總體抗風性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