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樁 號 |
16# |
57# |
59# |
84# |
106# |
230# |
正常樁 |
正常樁 |
總貫入量(mm) |
44.84 |
43.83 |
45.78 |
55.82 |
55.00 |
49.70 |
1.54 |
1.70 |
最后兩錘平均貫入量(mm) |
0.65 |
0.60 |
0.77 |
0.91 |
0.45 |
0.98 |
0.77 |
0.85 |
5.復位效果監測和評判
復位后缺陷樁的最終承載力是否得到了較的提高,運用PDA(美)(Pile Driving Analyzer)打樁分析儀對其中的5根樁進行了復位效果監測和評判,得到了復位后缺陷樁的豎向抗壓承載力。
測試時砼的波速設定為3500m/s,傳感器安裝在距樁頂以下0.7m的位置,通過基樁的高應變測試儀器,接受復位時的每一次錘擊信號,通過分析程序可以監控復位的全過程,從下圖6-圖10,可以看出隨著復位錘擊數的增加,缺陷處反射信號逐漸變小和樁身完整性系數逐漸變;缺陷反射信號小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復位錘擊數的增加,缺陷反射信號再不變化,樁身完整性系數保持為常數,說明復位已經完成。
樁復位初始階段的測試曲線。從高應變測試曲線特征可以看出,在沖擊時刻(t=0),力曲線與速度曲線基本重合,之后,隨著土阻力被激發,力和速度曲線逐漸分離,但在約13m處,力曲線與速度曲線交匯,緊接著速度曲線迅速升高形成一個峰值,而力曲線迅速下降形成一個凹槽。這個回響反應,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即為典型的樁身阻抗減少或樁損壞。此時β值為52%,凱斯-高勃爾法反映的極限承載力Rsp值為360kN左右。沉降測試反映此時貫入度不,樁剛被打動。
圖7為57#樁復位中間階段的高應變測試曲線,曲線特征同錘擊初始階段相似,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仍舊非常明顯,此時β值為48%,Rsp值為297kN,兩者均比初始階段略有降低,沉降測試反映此階段貫入度比錘擊初始階段有所增,由此可知,此時13m接樁處缺陷依舊明顯。沉降量增,Rsp值略微減少,說明樁已被打動,樁被打動后,可導致其側壁摩阻力降低,致使Rsp值略減,由估算分析可知,Rsp值的小有與上節樁的樁長相匹配的特征。故缺陷初步定性為:上下兩節樁有分離的可能。
圖8為57#樁收錘階段的測試曲線,從高應變測試曲線特征可以看出: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的變化由逐漸減小到不很明顯,β值的變化由初始階段52%左右上升到84%左右,Rsp值的變化由初始階段的360kN(圖6)上升到905kN。沉降測試反映此階段貫入度呈減小趨勢,收錘階段最后一錘的沉降量為0.60mm,由此可知,此時13m接樁處缺陷已明顯改善,Rsp值的顯著增及沉降量明顯的減少,均顯示出與整個樁長相匹配的特征,表明前面打動的樁實際為上節樁,此時脫開的上下節樁基本閉合,整根樁共同受力。
由以上檢測過程及分析結果可知,由低應變檢測確定的57#樁13m接樁處的缺陷,經用PDA檢測并結合沉降觀測,可具體定性為:樁上下兩節脫開,但豎直方向基本未錯位,通過動力錘擊,可使上下兩節樁基本閉合,使其承載力提高
樁復位初始階段及復位收錘階段的測試曲線,其測試曲線的變化特征與57#相同,復位后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也達到910kN。
6.結論
①.預制方樁的損壞特征多表現為接頭損壞,樁身裂縫、斷裂,挖機造成的淺部裂縫及斷裂。在用常規的低應變檢測技術做檢測時,若發現某一性態特征的缺陷表現較明顯且數量較多,應將多種檢測手段結合起來,并同時充分研究已有的工程施工資料、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正確判別樁的缺陷性質及損壞程度。
②.對于本文所述的混凝土預制方樁有脫節缺陷的工程樁,采用本文所介紹的動力復位法進行修復是完全可行的,經復位后基本可以使脫節部分閉合,復位后的單樁承載力有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