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對于地震區需要抗震設防的多層商住建筑,底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間商店,上部為小開間磚房或砌塊建筑。結構設計中有的未作縱橫兩方面的抗震驗算(包括承載力和變形),有的僅作了橫向底層框架的驗算,而縱向卻按一般連續梁計算。在構造上,有些設計忽視了在底層縱橫方向設置一定數量的抗震墻,或只有橫向抗震墻,使整幢建筑上剛下柔,或橫剛縱柔;地震作用下即容易產生較大的彈塑性變形。如果框架柱箍筋間距太大,特別是在柱上、下端箍筋沒有按規范要求進行加密時,其破壞就更加嚴重。此類建筑即使是全框架結構,從震害的調查來看,也有許多同樣的破壞情況??拐鸾Y構在總體布置上有兩大忌:一是上部剛度大,底層僅有柱的雞腿式建筑;二是平面剛度不均勻,產生大扭轉的建筑。兩者在設計上全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有足夠剪力墻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對維持整體穩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減弱框架的受力;對一般建筑盡可能做框剪結構,避免做純框架結構,以節約建筑材料。
2 常見問題
抗震設防問題設計人一定要重視,應當嚴格遵守《抗規》的相關要求進行設計。在日常設計中注意下面的情況:
a)仔細理解規范的要求,搞清楚底框結構在地震時的破壞情況。上面幾層砌體結構,由于開間小、橫墻多,不僅重量大,側移剛度也大,而底層框架側移剛度比上層小得多。剛度的急劇變化使得在結構剛柔交接處,應力高度集中,在柱端產生塑性鉸,并使房屋的變形集中發生在相對薄弱的底層。這種比較薄弱的底層或中間層,可稱之為“軟層”,對于這種“軟層”在抗震設計中應引起足夠重視。
b)底層框架一般為大空間的公共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在客觀上給縱橫抗震墻的布置帶來了不少困難。
c)設計人有時未作詳細計算,僅憑習慣上的概念,錯誤地認為底層框架的側向剛度一定比磚房好,縱向框架側向剛度一定比橫向好,而實際上并非如此。
3 防治措施對于底層框架抗震墻的磚房,底層框架抗震墻和上部磚房部分均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這兩部分不同承重和抗側力體系之間的抗震性能是有差異的,而且其過渡樓層的受力也比較復雜。為了使這類房屋的抗震設計滿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其防治措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底層框架磚房的底層,不應采用純框架結構。結構設計人員要及早介入建筑方案與初步設計,并和建筑工種與建設單位反復協商,在不影響或少影響功能的前提下,使縱橫外墻、室內分隔墻等盡量對稱,并均勻地在縱橫兩個方向設置一定數量的抗震墻,使上層與底層的縱橫向側移剛度比,能夠滿足規范要求。根據《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 2001)》條文說明,底層設置一定數量抗震墻的框支墻梁房屋模型振動臺試驗表明,其抗震性能不僅不比同樣層數的多層房屋低,甚至還要好些。所以,在底框結構中合理設置一些抗震墻是非常重要的。
2)底部剪力法僅適用于剛度比較均勻的多層結構,對于具有薄弱底層的底層框架磚房,應考慮塑性變形集中的影響。另外,經分析知道提高軟層的屈服強度可以減少軟層塑性變形的集中。因此,底部剪力法對底層地震剪力要乘以一個1.2~l.5的增大系數。
3)底層框架磚房的剪力分配不能按照框架抗震墻的方法進行,因為底層框架磚房只有底層是框架抗震墻,且底層還有塑性變形,所以要采取雙保險的辦法。對抗震墻要使其承擔全部剪力,對框架要按剛度比分配,不過要注意,在剛度計算時框架是按彈性計算的,而抗震墻開裂后剛度會退化。據有關試驗數據得知,其剛度將下降到彈性剛度的20~30%。
4)底房框架柱應考慮地震的傾復力矩引起的附加軸力。
5)在底層框架磚房的上層,構造上仍應設置構造柱,并應每層設置圈梁,底層的頂板應為現澆或裝配整體式樓蓋。軟層中的柱,特別是結構剛柔相接的地方,要避免出現塑性鉸。
6)設計人員要轉變設計思路,提高設計部門及設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盡快走出“不設防”的誤區。要在嚴格執行《抗規》的前提下,在合理的平面布置上多做文章,同時設計單位可安排專人嚴把抗震設計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