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技術要求2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4.4  調查中根據工程地質類型可酌情采用“重點地段法”。要重視典型調查和分析,要充分利用遙感、物探、原位測試,同位素地質、示蹤及計算機等新技術、新方法,以提高上作質量和效率。
4.5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工作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a.搜集已有資料,進行航、衛片解釋,編制調查設計書; 
    b.按批準的設計書開展野外測繪、勘探和試驗工作; 
    c.室內資料整理,圖件、報告書的編制,審批和出版。 
4.6  區域工程地質調查的范圍視需要而定,可按自然單元或行政區劃圈定。在可能條件下照顧國際圖幅和鄰近地區的接圖問題。調查地區的選擇可優先考慮下列地區; 
    a.近期經濟發展和環境綜合治理的重點地區.如沙漠邊緣、線路工程、國防工程、礦山開發等地區; 
    b.有開發遠景的水系、湖泊地帶; 
    C.各種工程建設的密集地區,如受沙漠入侵及沙化影響的城鎮和農牧業分布地區。
5  工程地質測繪 
5.1  基本任務 
    調查沙漠地區工程地質條件的各組成要素,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沙漠形態,沙漠化演變趨勢,巖、土體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征,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地下水特征,自然地質現象和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天然建筑材料和地質景觀資源等,為沙漠地區進行區域工程地質評價和環境地質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并為勘探、試驗工作和專題研究提供依據。 
5.2  一般要求 
5.2.1  工程地質測繪采用比測繪精度要求大一級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外業底圖。 
5.2.2  在進行過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的地區,工程地質測繪應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釋成果。 
5.2.3  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可夸大表示。測繪的地質、地貌界線必須實地勾劃或根據遙感解釋界線通過野外核定,允許誤差范圍在圖上不大于2mm。 
5.2.4  正式測繪前,首先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柱狀剖面,劃分工程地質巖組,確定填聞基本單位。制定工作細則,以統一工作方法與技術要求,保證測繪成果質量。 
5.2.5  系統的路線觀察是沙漠及沙漠化地區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方法。觀察路線一般沿工程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布置,在沙丘(沙山)起伏較大、地面通行條件差的地區可順溝谷方向布置。 
5.2.6  觀察點布置要日的明確,一般應布置在各種工程地質界線(地層、巖組、地貌單元和地質構造線等)和各種工程地質現象處,具有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5.2.7  選擇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用“重點地段法”對沙丘移動變形、水土流失、斜坡穩定性等進行較大比例尺測繪。 
5.3  遙感圖象的應用 
5.3.1  基本要求
5.3.1.1  沙漠地區利用遙感圖象解譯是確定沙漠地貌與工程地質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5.3.1.2  遙感圖象的解譯工作應先于工程地質測繪,并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使其成為設計編寫,野外工作布置,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工作的組成部分。 
5.3.1.3  通常應用的遙感資料是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盡量選用不同時間,不同波段的遙感圖象。為適應專題研究需要,應搜集不同時期的航、衛片,或者專門飛行拍攝,并將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用結合起來。 
5.3.1.4  遙感成果應充分用于野外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布置,觀測點線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沙漠及沙漠化地區的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和遙感圖象可解譯程度來定。 
    a.解譯效果較好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分布和工程地質界線在圖象上能連續追索和圈定。地質觀測則以檢驗解譯成果為主,補充搜集遙感影象難以獲得的資料,觀測點定額可減少30%~50%,其他技術定額也可適量減少; 
    b.解譯效果中等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地質現象、工程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界線不能全部地在圖象上連續追索或圈出,則觀測點定額可減少10%~30%; 
    c.解譯效果較差的地區:各種地質體解譯效果不明顯,圖象上難以確切圈定出主要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界線,觀測路線長度和觀測點只能適當減少。 
5.3.2  解譯內容 
    遙感圖象解譯內容,應密切結合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的實際需要和已有遙感資料的片種、比例尺、可解程度來定,主要解譯下列內容: 
5.3.2.1  劃分沙漠地貌形態類型,確定地貌單元界線,辨別微地貌類型,分析微地貌成因。 
5.3.2.2  確定區域地質構造輪廓,判別棵露和隱伏的主要斷裂和節理裂隙密集帶的分布位置和發育規律,解譯新構造活動在影象上的表現、活動方式,為區域地殼穩定評價提供依據。 
5.3.2.3劃分巖、土體不同巖性和不同沙漠及沙漠化巖性類型的分布范圍。 
5.3.2.4  解譯滑坡、崩塌、泥石流、沙丘、沙漠化、人工采空區等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的分布、規模和形態待征,對其危害程度和發育趨勢作出初步評價。 
5.3.2.5  解譯植被生態類型、分布和覆蓋度。 
5.3.2.6  解譯各種水文地質現象,重點是與工程地質關系密切的現象,包括湖、水庫等地表水體,現代河流(溪)的分布、滲沒段及古河道、沼澤、鹽漬化,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等。 
5.3.2.7  利用多時相(不同時間)航衛片,進行對比解譯,研究地質現象動態,對其發展和影響程度作出初步評價。 
    解譯重點: 
    a.沙丘、沙漠化的動態變化; 
    b.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變化; 
    c.湖泊消失,湖泊、河道變遷,地下水露頭變化; 
    d.植被生態變遷。 
5.3.3  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遙感解譯標志 
    沙是具有強反射的物質,一般在航片或衛片上都以淺色調出現。 
5.3.3.1  沙漠
    a.新月形沙丘:形象輪廓形態清晰可辨,―般呈月牙形,迎風坡微凸而平緩,背風坡下凹而較陡,兩翼順著風向延伸,沙丘脊線呈弧形,呈白-銀白色彩; 
    b.拋物線沙丘:形象上似一拋物線形,翼角所指方向為逆風向,迎風坡平緩而凹進,背風坡陡峭而呈弧形凸出,呈白-灰白色調; 
    c.魚鱗狀沙丘(群):沙丘呈群體分布,丘間地不明顯,前一個沙丘的迎風坡坡腳即為后一個沙丘背風坡坡麓;沙丘兩翼順風向延伸與前方沙丘迎風坡相連,形成沙丘間與風向平行的沙埂,航片上沙埂脊線構成白色的“網格”,沙埂所圈的凹地呈灰-灰白色調的“斑塊”; 
    d.金字塔沙丘:形態呈角錐狀,外觀似金字塔,它本身排列方向不與任何一種風向相平行或垂直,而是具有不同方向的脊線和三角斜面,形象上脊線尖棱呈渦輪狀紋形; 
    e.梁窩(蜂窩狀)沙丘;梁窩狀沙丘是在風向均勻,風力相等的條件下形成的多向沙埂,其外圍為洼地,總體形似梁窩狀,形象上同魚鱗狀沙丘有相似之處,僅梁窩狀沙丘中間的沙窩較深,沙埂色調為白色,而沙窩則為灰白色調;
    f.沙壟:沿主導風向呈線性延伸的沙丘為沙壟,形象上沙壟的兩側坡度大致相等,中脊線深圓,向陽坡呈白色色調,背陰坡呈灰色色調,按沙壟與風向的關系,平行為縱向沙壟,垂直為橫向沙壟。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