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四、 挖泥船筑堤試驗研究
1、試驗點的選擇
馬家鋪堤段是沅南垸圍堤湖隔堤的一部分,該段由于地處老河套,地勢低洼,人工無法取土,機械運土投資大,所以一直沒有按標準修復,而該段的土源、施工條件、水位、土質等都具有代表性,因此選擇該段為試驗點。
2、試驗前準備
1984年9月中旬成立了馬家鋪堵口工程指揮所,負責組織施工,試驗小組同時進駐現場,進行試驗研究,并指導現場施工,首先實測了1:2000的堵口堤址及土場地形圖,按堤身設計斷面,計算堵口總土方為33.34萬立方米(不包括消失、擠淤、塌陷和四次子堤決口流失土方),作好施工放樣,設置大堤中心線和邊腳線以及臨時通航等標志,與此同時,指揮所與漢壽縣挖泥船隊簽訂了施工合同,用兩艘80立方米/小時挖泥船承擔施工。
3、施工方法
(1)水下沖填。1984年10月15日,漢壽縣船隊用1、6號挖泥船開始進行水下沖填,1號船位于臨水坡邊,6號船位于背水坡一邊,兩船均距大堤中心線400米處開挖,輸泥管則來回沿中心線兩側沖填,到1985年3月上旬,堤基已由最深河床29米填達31米,出水面寬120―150米左右,水下坡比達1:20,這時停止沖填,使堤基瀝水固結。
(2)分池分邊,輪回沖填。1985年3月下旬,堤基表土已基本固結,固結厚度約為30―50厘米, 便組織勞力, 沿內外坡腳修筑高3.0米(高程34.0米), 面寬1米, 內外坡1:1.5的第一級子堤。 并利用原圍堤湖漬堤,將700米堤段分成2個沉淀池,1號池長325米,2號池長380米。在修筑子堤的同時,我們采取與子堤成垂直方向,每隔20米交錯埋置兩層直徑0.5米的蘆柴捆一個,共埋設蘆柴12噸,以利泥漿瀝水早固。沉淀池筑成后,又增調3號船參加吹填。1985年4月上旬三艘船集中沖填1號池。沿子堤邊逐漸使泥漿流向中心線, 每次沖填高度和輪回沖填時間,視子堤承受能力而定, 原則上每個池沖填時間為一個月, 每次沖填高度0.5―0.8米左右(指填土高而不是泥漿表面高)。到1985年12月中旬,沖填高度達33.8.在第一級沉淀池吹填過程中,由于子堤單薄,質量差,加之導瀝作用小,吹填速度快,導致了四次子堤滑坡崩潰流失土方1萬多立方米。
1985年12月底,修筑第二級沉淀池子堤,子堤高2.5米(堤頂高程36.5米),面寬、坡比不改變,質量做到夯緊壓實,再沒有埋設導瀝蘆柴捆。在進泥方法上,仍然是輪回沖填,在瀝水導流上,則采取在子堤和基礎較好的地方,每個池凼開挖一個溢流口,底寬1.5米,口底高于每次計劃沖填高0.5米,并用草墊和薄膜鋪護口底及流坡,以免沖刷;同時還組織了一支專業隊,日夜輪班在工程巡邏,維修防護子堤,一旦發現險情,能及時處理加固;另一方面,采取做田塍的辦法,用木制板耙將池凼內稀泥搭護子堤坡腳,以防滲漏滑坡,因而保證了第二級沉淀池地施工順利進行。到1986年年6月中旬,堵口大堤平均高達36米,最高處達36.5,面寬48―52米,到1986年6月底停止了沖填。
(3)人工填筑,整形結頂。堵口大堤沖填高達36米以后,由于面窄,修子堤后,池容小,停車時間多,開車時間少,設備不能充分利用,工期會延長,同時一、二級池容填土,尚未完全瀝干固結,且發現內外堤腳已隆起,說明堤身仍在繼續下沉,如繼續筑倉沖填,可能導致堤身塌陷。因此,決定停止用挖泥船沖填。在1986年冬修時,用人工填筑,由于吹填體尚未排水固結,當人工加修到38米高程時,部分堤身鼓脹和滑坡,后經開溝瀝水,才固結穩定。
1989年―1992年在安鄉安保垸豆港、錢糧湖農場采桑湖堤段運用該技術筑堤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