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質管人:“考”出質量春天
進入6月份以來,李江連的很多工作都和6月19日聯系在一起。這一天,是第五次全國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質量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舉行的日子。組織考前培訓,陪報名的同事看考場……李江連對質量工程師考試的相關事宜很是關心。他說,自從2003年通過考試取得中級質量專業資格證書之后,自己就開始關注起這個考試。
李江連目前的身份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藝設計研究所質量保證辦公室的主任。記者發現,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的不少人都知道李江連,原因就是他經常給質量管理司寫信,目的就是對質量工程師考試提建議。
“為什么我們國家一到3·15就很熱鬧?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還有很多的‘死角’。如果說社會不去重視產品質量的提高,而是僅僅把希望寄托在打假上,那我們的經濟怎么能健康發展呢?”在李江連看來,國家推出質量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是一件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好事,“有了這個考試,我感覺質量的春天就要來了。”
如何讓“大好事”真正對國民經濟產生應有的作用,這是李江連在給質量管理司的信中反復提到的問題。他認為,目前這項考試遠沒有起到其應該起到的作用,“社會對質量工程師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甚至有些企業是根本不重視。”李江連建議,政府能否出臺一些強制性的法規,要求在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中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質量工程師。“有了硬性規定,企業才會真正重視起來,質量工程師的作用才能被肯定。”
另外,李江連還針對考試提出了一條建議———目前的質量工程師考試用教材主要是為了應考,因此在邏輯上還不夠嚴謹,“能否以后把教材改進一下,讓它不僅能夠幫助考生應考,而且能夠成為質量工程師的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在李江連看來,質量工程師考試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考生不是為了拿證,企業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大家都是抱著“質量創造效益”的心態來看待考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質量的春天就真的到了。”質檢部門:配合市場積極引導
從前4年質量工程師考試的統計結果來看,無論是報考人數還是通過率,上海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有關人士也表示,上海有關部門在組織考試方面,的確可算是全國的典型。
盡管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量處負責該項工作的黃雪綿把最大的功勞歸結為“上海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對個人的職業素養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她也提到了在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的“一十百千萬”工程中就包括了力爭在2005年形成萬名具有初、中級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的人才隊伍,積極探索與試點推行質量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努力把優秀人才集聚到質量事業中來。
去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始進行質量工程師取證人員的再培訓,分兩批對前4年取得證書的質量工程師進行《產品法律責任》、《六西格瑪培訓》等課程的培訓,受到很多學員的好評。“我們對考試的組織工作的指導原則是‘社會化’、‘市場化’,我們希望讓每一個質量工程師都能學有所用,能夠真正為企業帶來效益。只有切實產生了效益,企業和個人才能真正看到質量工程師的重要性。”
山東也是質量工程師考試的大省之一。該省負責質量工程師考試組織工作的王光輝處長認為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于考試的組織和宣傳工作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針對一些不在濟南的大企業的實際情況,他們專門組織老師下到企業去講課,并且結合考生的實際情況,設立了包括網上授課在內的各種培訓方式,以幫助考生更好地準備考試。王光輝建議,“這是一個國家認可的考試,應該多進行宣傳。最好還能有相關的強制性政策出臺來保證質量工程師在企業中的地位。不然,很多企業還是沿襲過去的評職稱的辦法,對考出來的質量工程師不會很重視。”
按照經濟總量和企業總數來說,廣東省算是質量工程師考試的一個“偏冷門”省份。廣東相關部門對此的解釋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選擇主要是受經濟環境的影響。”他們認為,與考試配套的法規政策還不完善是最大的問題,“有證可以上崗,沒有證也可以上崗。”另外,他們還認為,一個考試被社會接受需要時間,“英語四、六級考試剛開始也沒有人注意,到現在,找工作都得看這個了。”企業:發展不同態度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