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2001年,王軼還只是上海日立電器的一個車間主管。而現在,他已經是該企業品質保證部的副部長了。這次升遷和2002年他獲得的中級質量工程師資格證書不無關系。“如果有了高級質量工程師考試,只要我夠資格報名,我就一定第一時間去考!”
從2001年開始推行質量工程師考試以來,4年時間,上海日立已經有了60多位取得證書的質量工程師。據該企業副總經理蔡蕊紅介紹,從2001年開始,企業就針對這一考試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包括由公司為報考者請老師來進行培訓、培訓和考試所需的花費都由企業負責等。更重要的是,一旦取得質量工程師證書,職員就可按照公司規定享受與其他職稱工程師一樣的崗位津貼。
蔡蕊紅告訴記者,公司參加考試的人員并不全是質量管理部門的,設計部、工藝技術部、制造部都有人參加考試。“我們是一個傳統的制造業企業,我們深知產品的質量絕非是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一個整體流程的配合。從設計開始,再到制造工藝,再到最后的成品,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有質量意識,都必須要從質量控制的角度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我們從設計到制造,每個環節都需要質量工程師。”
在日立電器公司,很多并沒有報名參加考試的職員也會參加公司組織的質量工程師培訓。而王軼就是這個培訓的內部講師之一。“考不考試是個人的選擇,但是能力的提高是每個人所必須要做的。”他認為,目前的考試教材在理論部分已經很完善了,但是在技術工具的運用方面,內容還不是特別新。“質量工作應該有前瞻性,教材的內容最好也能和時代結合得更好一些。”
毋庸諱言,目前很多的企業還沒有像日立這樣重視質量工程師。在記者對一些質量工程師的采訪中,最經常聽到的問題就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人說,在他所在的單位里,有沒有質量工程師證書都是一樣的工作,一樣的待遇。考試、取證似乎成了完全的個人行為,單位一點也不在意。
山東濱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的張立新認為,之所以出現企業不重視的情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很多企業的生產流程中標準化程度有限,教材中談到的一些質量控制和分析的方法都用不上,因此就很難給企業產生效益。“這些問題是企業發展的整體問題,不是一兩個質量工程師所能解決的。”專家:引導、推動、提高認同
“要實現《質量振興綱要》提出的目標,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主要產業的整體素質和企業的管理水平,使我國產品質量躍上一個新臺階,質量工程師考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福榮認為,質量工程師的崗位就是在質量的第一線,要實現我國質量事業的跨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質量工程師應該起到排頭兵和沖鋒隊的作用”。
如何提高社會對質量工程師的重視?韓福榮給出的答案是“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目前我國經濟還處在一個逐步成熟的階段,很多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于質量的認識依然有限。因此,韓福榮建議有關政府部門能夠出臺一些配套政策,把質量工程師的職業資格證書和質量管理崗位真正聯系起來。“但是,我要強調的是,比政策更有用的是市場。”因此,要讓社會真正認可質量工程師,就必須要提高全民的質量意識,提高市場對質量的認同度。
韓福榮告訴記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質量工程師是一個很成熟的職業,其薪酬待遇要比其他職稱的工程師高10~20%。在很多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招聘計劃中,質量工程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相信,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推動下,“中國制造”的質量工程師也將越來越體會到這種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更好地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后記:
質量是全社會的事情。質量工程師也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尊重。
可以說,一些質量工程師之所以還沒有得到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的確和很多企業急功近利、忽視質量的心態很有關系。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曾經接到了幾次舉報,內容都是關于某些企業為了在名牌申報中給自己加分,居然去“借”質量工程師。此舉雖為“急中生智”,卻足以看出企業目光之短淺。試想一下,產品若難以保證質量,即便是當了“名牌”,恐怕也是無根之木。
政策也是大家反復提到的要素之一。誠然,有了配套的強制法規政策,企業不敢不從,個人也有了動力,考試人氣自然是步步高。但是,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行為終歸是要跟著市場、跟著效益走的。提高質量、產生效益才是質量工程師贏得尊重的最大法寶。
工夫在“考”外,實際上,工夫就在質量里,就在效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