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在一家叫作克勞斯雷公司當質量部門的初級技術員,測試電動機以及檢測齒輪箱。這就是我成為質量專業人員生涯的開端。
我想要盡力學會所有關于質量控制的知識以便把質量作為我的生涯。所以我就參加了美國質量控制協會,閱讀每一本我所能找到的書籍,而且參加每個讓我參加的課程。
但是我的確清楚地記住了整個經營是建立在“設法把每件事情都做對是不切合實際”的基礎上,是建立在每種情況下“妥協必定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基礎上。
既然任何事情都不會永遠是完全正確的,那么我就猜測所有都是順理成章的。我認識到質量是一種令人想要的特性;質量是通過檢驗和測試獲得的;執行標準是可接受質量水準。
好幾年過去了,我才產生了疑問。我開始意識到所有這一切是一種用自我實現的方法來看待事物。我們按照可接受質量水準發出物資定貨單。我們進行抽樣檢驗并且發現有些問題。我們把產品入庫。而該產品也不是正確的產品。雖然我對管理的確切意義沒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我認識到質量是政策的產物。假如我們計劃不是以正確的方法做許多事情,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正確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建議我們要摒棄可接受質量水平而且要開始把重點放在零缺陷上。這就意味著完完全全地符合要求,而不是去浪費時間斷定背離要求程度究竟能有多大。我宣布,我們是問題的來源而不是機遇率。考試大質量工程師
質量的專業人員攻擊我,說我不切合實際又孤陋寡聞。他們也沒花時間問一問我的思想真正的含義是什么。他們是如此深深地沉湎于錯誤和折衷的不可避免性想象。他們對錯誤和折衷又沒有其他的想象而只稱之為“質量的經濟性。”考試大質量工程師
1965年,我加入了國際電報電話公司任總公司質量總監。這一家世界性集團公司提供一所一流的實驗室。我們立即確立了總公司的質量方針:“我們將為用戶準時提供無缺陷的產品和服務。”不久后我成為國際電報電話公司的質量專業人員,然后為主管開設學校。我們證實了通過預防管理質量是可能的。“
我在1977年至1978年間編寫“質量免費”一書。想法是如果有人買,我就能創立一家咨詢公司以幫助他們。于是在1979年7月我在佛羅利達文特公園創立了菲利普。克勞士比聯合公司。眾多公司紛紛來找我們。他們早已為質量成本支付冤枉錢而感到厭煩,他們想要管理質量。這些公司中沒有一家有麻煩。他們都是盈利企業,但是他們知道將來必定要發生什么。IBM、3M和其他公司均參與了,先后有1500多家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在學會如何處理質量之前,必須消除理解上的障礙。
“質量的基本原則”
“質量是符合要求”
這就意味著管理層必須認真對待定下來的要求,然后必須堅持要求每次都達到。如果認為每個要求都可以討價還價,那么問題就總會存在。現在,我們就說如果你想要人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你就得告訴他們做的什么“事情”。這不但能應用到產品的要求上而且那些服務和行政管理的要求上。傳統的觀念說質量就是不斷地評估、再評估。這樣說產生了一種情況,就是沒有知道他們應該做什么。考試大質量工程師
“質量的系統是預防”
就像用免疫和其他預防的方法治療疾病一樣,我們就必須學會如何防止產生不符合要求而付出過多代價的問題。傳統的觀念把重點放在產品完工后的檢驗。我們想要做的則是完善按產品服務的系統工作。(考試大質量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