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25 共2頁
行測試題越來越難,這是中央公務員和地方公務員報考者的共識。試題難度升級是一個大的趨勢,各界考生普遍這樣反映。
中央和地方公務員考試過程中,基本上都要為行測劃定一個基本的分數線;沒有達到這個分數線的進不了面試更談不上錄取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行測(全稱《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省市考試常稱《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英文為Administrative attitude test(簡稱ATt)。本來是用來測智商的,有相當數量的題小學生都能做,好多題在小學生的寒假作業、暑假作業上都有。少部分是中學生就能做的,只有極少數需要大學生才能做。但好多考生把它想得太難了,總以為微言大義,其實有時簡單得令人難以相信。考《行測》,把問題想簡單點好。《行測》是用來過濾迂夫子的,公務員隊伍不需要書呆子!
所有的認為行測難的報考者都是把行測當成知識考察來做的。這恰好中了“機關”,因為行測試題設計原理是公平,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做完所有的題,所以,要考100分基本上不可能。考了這么多年,沒聽說有誰考過100分,當然,這也不否認今后出現有人考滿分的情況。
但這并不是說行測就不容易考高分,行測也容易考高分。有考中央行測的考了96分,四川也有考了98分的。考行測,根據我長期的研究,總結為一句話――“認認真真抓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
所以,行測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題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題也要得分。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難度判斷法
定義:難度判斷法是指根據試題的難度確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簡而言之,就是最難的題答案常在A,最易的題答案在D。很難但可以倒回去驗證的答案在B,容易但費時的答案在C。
但是,在不同的題中難題和易題的判斷標準顯然不一樣。相對比較容易看出什么是難題和易題的在數學運算、資料分析、演繹推理等題型上。但在常識判斷中,根據研究,常識判斷中的難題是題干比較短小、關鍵詞匯不多的題。為什么這樣說呢?這為詞語越少,詞語之間能夠形成邏輯鏈的可能性就越小。這樣,即是一個簡單的常識;你要是忘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從題干和選項中推知答案的,這是常識判斷的難做之處。相反,那些題干比較長的常識判斷,反而容易從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之間找到蛛絲馬跡,根據有限信息提示,從而把答案做對。我們來看例子。
例:對某單位的100名員工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喜歡看球賽和電影、戲劇。其中58人喜歡看球賽,38人喜歡看戲劇,52人喜歡看電影,既喜歡看球賽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8人,既喜歡看電影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6人,三種都喜歡看的有12人,則只喜歡看電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們先根據難度來判斷,這道題有多難。如果以很難、難、易、很易為四級的話,估計這道題的難度為“很難”。因為看了之后,發覺這道題的答案和題之間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簡直無從下手。這時候,放棄做題是必要的,但放棄答案是不行的。這時候,你就選擇A,對這種牛吃南瓜開不起頭的答案選A的正確率非常高。我們來看考過的題中的難題與答案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