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考試大綱(第十一章 財務管理基礎)

發布時間:2012-11-08 共1頁

 2012年《初級會計實務》考試大綱——第十一章 財務管理基礎
 
  [基本要求]
 
  (一)掌握財務管理的內容
 
  (二)掌握財務管理的目標
 
  (三)掌握財務管理的內容
 
  (四)了解財務管理的環境
 
  (五)掌握復利現值和終值的含義與計算萬法
 
  (萬)掌握年金現值、年金終值的含義與計算萬去
 
  (七)掌握利率的計算,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
 
  (八)掌握資產的風險與收益的含義
 
  (九)熟悉資產風險的衡量萬去
 
  [考試內容]
 
第一節 財務管理的目標和內容
 
  一、財務管理的特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一)財務活動
 
  企業的財務活動包括投資、資金營運、籌資和資金分配等一系列行為。
 
  1.投資活動
 
  投資是企業根據項目資金需要投出資金的行為。企業投資可分為廣義的投資和狹義的投資兩種。
 
  2.資金營運活動
 
  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后動中,會發乍一系列的資金收付行為。為滿足企業日常營業活動的需要而墊支的資金,稱為營運資金。因企業日常經營而引起的財務活動,也成為資金營運活動。
 
  3.籌資活動
 
  籌資是企業為了滿足投資和資金營運的需要,籌集所需資金的行為。
 
  4.資金分配活動
 
  企業通過投資和資金的營運活動可以取得相應的收入,并實現資金的增值。企業取得的各種收入在補償成本、繳納稅金后,還應依據有關法律對剩余收益進行分配。
 
  (二)財務關系
 
  企業資金投放在投資活動、資金運營活動、籌資活動和分配活動中,與企業各方面有著廣泛的財務關系。
 
  二、財務管理的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利潤最大化目標
 
  利潤最大化目標就是假定在投資預期收益確定的情況下,財務管理行為將朝著有利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
 
  上市公司中,股東財富是由其所擁有的股宗數量和股宗市場價格兩方面所決定的。在股宗數量一定時,股宗價格達到最高,股東財富也就達到最大。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
 
  企業價值就是企業的市場價值,是企業所能創造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反映了企業潛在的或預期的獲利能力和成長能力。
 
  (四)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
 
  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將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應滿足以股東為首的各相關者利益,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三、企業財務管理的內容
 
  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決策三個方面。
 
  (一)投資決策
 
  投資是以收回現金并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企業的投資決策,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項目投資和證券投資
 
  項目投資是把資金直接投放于生產經營性資產,以便獲取營業利潤的投資。
 
  證券投資是把資金投放于金融性資產,以便獲取股利或者利息收入的投資。
 
  2.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
 
  長期投資是影響所及超過一年的投資。長期投資又稱資本性投資。用于股票和債券的長期投資,在必要時可以出售變現,而較難以改變的是生產經營性的固定資產投資。長期投資有時專指固定資產投資。
 
  短期投資是影響所及不超過一年的投資,短期投資又稱為流動資產投資或營運資產投資。
 
  (二)籌資決策
 
  籌資是籌集資金。籌資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包括向誰、在什么時候、籌集多少資金。可供企業選擇的資金來原有許多,我國習慣上稱“資金渠道”。按不同的標志,它們分為:
 
  1.權益資金和借入資金
 
  權益資金是企業股東提供的資金。它不需要歸還,籌資的風險小,但其期望的報酬率高。
 
  借入資金是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它要按期歸還,有一定的風險,但其要求的報酬率比權益資金低。
 
  2.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
 
  長期資金是企業可長期使用的資金,包括權益資金和長期負債。
 
  短期資金一般是一年內要歸還的短期借款。一般來說,短期資金的籌集應主要解決臨時的資金需要。
 
  (三)股利分配決策
 
  股利分配是在公司賺得的利潤中,有多少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有多少留在公司作為再投資。
 
  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補償率+風險收益率
 
第二節 資金時間價值
 
  一、資金時間價值的含義
 
  資金時間價值是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價值量差額。資金的時間價值來源于資金進入社會再生產過程后的價值增值。通常情況下,它相當于沒有風險也沒有通貨膨脹情況下的社會平均利潤率,是利潤平均化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根據資金具有時間價值的理論,可以將某一時點的資金金額折算為其他時點的金額。
 
  二、現值和終值的計算
 
  現值是未來某一時點上的一定量資金折算到現在所對應的金額,通常記作P。終值又稱將來值是現在一定量的資金折算到未來某一時點所對應的金額,通常記作F。
 
  現值和終值是一定量資金在前后兩個不同時點上對應的價值,其差額即為資金的時間價值。現實生活中計算利息時所稱本金、本利和的概念相當于資金時間價值理論中的現值和終值,利率(用i表示)可視為資金時間價值的一種具體表現;現值和終值對應的時點之間可以劃分為n期(n≥1),相當于計息期。
 
  (一)單利現值和終值的計算
 
  1.單利現值
 
  P=F/(1+n×i)
 
  其中,1/(1+n×i)為單利現值系數。
 
  2.單利終值
 
  F=P(1+n×i)
 
  其中,(1+n×i)為單利終值系數。
 
  (二)復利現值和終值的計算
 
  復利計算方法是每經過一個計息期,要將該期所派生的利息加入本金再計算利息,逐期滾動計算,俗稱“利滾利”。這里所說的計息期,是相鄰兩次計息的間隔,如年、月、日等。除非特別說明,計息期一般為一年。
 
  1.復利現值
 
  P=F/(1+i)n
 
  其中,1/(1+i)n為復利現值系數,記作(P/F,i,n);n為計息期。
 
  2.復利終值
 
  F=P(1+i)n
 
  其中,(1+i)n為復利終值系數,記作(F/P,i,n);n為計息期。
 
  (三)年金終值和年金現值的計算
 
  年金包括普通年金(后付年金)、即付年金(先付年金)、遞延年金、永續年金等形式。普通年金和即付年金是年金的基本形式,都是從第一期開始發生等額收付,兩者的區別是普通年金發生在期末,而即付年金發生在期初。遞延年金和永續年金是派生出來的年金。遞延年金是從第二期或第二期以后才發生,而永續年金的收付期趨向于無窮大。
 
  在年金中,系列等額收付的間隔期間只需要滿足“相等”的條件即可,間隔期間完全可以不是一年,例如每季末等額支付的債權利息也是年金。
 
  1.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已知年金A,求終值F)

其中,稱為“年金終值系數”,記作(F/A,i,n),可直接查閱“年金終值系數表”。可直接查閱“年金終值系數表”。2.償債基金的計算

  償債基金是為了在約定的未來某一時點清償某筆債務或積聚一定數額的資金而必須分次等額形成的存款準備金。也就是為使年金終值達到既定金額的年金數額(即已知終值F,求年金A)。在普通年金終值公式中解出A,這個A就是償債基金。

  其中,稱為“償債基金系數”,記作(A/F,i,n)。

3.普通年金現值


  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實際上就是已知年金A,求普通年金現值P。

 其中,稱為“年金現值系數”,記作(P/A,i,n),可直接查閱“年金現值系數表”。

 4.年資本回收額的計算

6.即付年金現值

 

  即付年金的現值就是把即付年金每個等額的A都換算成第一期期初的數值即第0期期末的數值,再求和。即付年金現值的計算就是已知每期期初等額收付的年金A,求現值P。

 

  P=A×[(P/A,i,n-1)+1]

 

  7.遞延年金終值

 

  遞延年金的終值計算與普通年金的終值計算一樣,只是要注意期數。

 

  F=A(F/A,i,n)

 

  其中,n表示的是A的個數,與遞延期無關。

 

  8.遞延年金現值

 

  Po=A×(F/A,i,n)×(P/F,i,m+n)

 

  9.永續年金的現值

 

  永續年金的現值可以看成是一個n無窮大后付年金的現值,則永續年金現值計算如下:

 

  P(n→∞)=A[1一(1+i)-n]/i=A/i

 

  當n趨向無窮大時,由于A、i都是有界量,(1+i)-n趨向無窮小,

 

  因此P(n→∞)=A[1一(1+i)-n]/i趨向A/i。
 

  年資本回收額是在約定年限內等額回收初始投入資本或清償所欠債務的金額。年資本回收額的計算實際上是已知普通年金現值P,求年金A。

 其中,稱為“資本回收系數”,記作(A/P,i,n)。

5.即付年金終值的計算


  即付年金的終值是把即付年金每個等額A都換算成第n期期末的數值,再來求和。


  即付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為

  或F=A[(F/A,i,n+1)一1]

 三、利率的計算


  (一)復利計息方式下的利率計算


  復利計息方式下,利率與現值(或者終值)系數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已知現值(或者終值)系數,則可以通過內插法計算對應的利率。

式中,所求利率為i,i對應的現值(或者終值)系數為B,B1、B2為現值(或者終值)系數表中B相鄰的系數,i1、i2為B1、B2對應的利率。

 

  1.若已知復利現值(或者終值)系數B以及期數n,可以查“復利現值(或者終值)系數表”,找出與已知復利現值(或者終值)系數最接近的兩個系數及其對應的利率,按內插法公式計算利率。

 

  2.若已知年金現值(或者終值系數)以及期數n,可以查“年金現值(或者終值)系數表”,找出與已知年金現值(或者終值)系數最接近的兩個系數及其對應的利率,按內插法公式計算利率。

 

  3.永續年金的利率可以通過公式i=A/P計算。

 

  (二)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如果以“年”作為基本計息期,每年計算一次復利,這種情況下的年利率是名義利率。如果按照短于一年的計息期計算復利,并將全年利息額除以年初的本金,此時得到的利率是實際利率。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關系如下:

 

  i=(1+r/m)m一l

 

  其中,i為實際利率;r為名義利率;m為每年復利計息次數。

 

第三節 風險與收益

 

  一、資產的收益與收益率

 

  資產的收益是資產的價值在一定時期的增值。一般情況下,有兩種表述資產收益的方式:一是以絕對數表示的資產價值的增值量,稱為資產的收益額;二是以相對數表示的資產價值的增值率,稱為資產的收益率或報酬率。

 

  資產的收益額通常來源于兩個部分:一是一定期限內資產的現金凈收入;二是期末資產的價值(或市場價格)相對于期初價值(價格)的升值。前者多為利息、紅利或股息收益,后者稱為資本利得。

 

  資產的收益率通常是以百分比表示的,是資產增值量與期初資產價值(或價格)的比值,該收益率也包括兩部分:一是利息(股息)的收益率;二是資本利得的收益率。

 

  一般情況下,如果不做特殊說明的話,資產的收益均指資產的年收益率。

 

  二、資產的風險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看,風險就是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計收益發生背離,從而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資產的風險是資產收益率的不確定性,其大小可用資產收益率的離散程度來衡量。

 

  資產收益率的離散程度是資產收益率的各種可能結果與預期收益率的偏差。

 

  (一)資產的風險及其衡量

 

  衡量風險的指標主要有收益率的方差、標準差和標準離差率等。

 

  1.收益率的方差(σ2)

 

  收益率方差是用來表示某資產收益率的各種可能結果與其期望值之間的離散程度的一個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E(R)表示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可用公式E(R)來計算;Pi是第i種可能情況發生的概率;Ri是在第i種可能情況下該資產的收益率。

  2.收益率的標準差(σ)

  收益率標準差是反映了某資產收益率的各種可能結果對其期望值的偏離程度的一個指標。它等于方差的開方。

  其計算公式為:

 標準差和方差都是以絕對數衡量某資產的全部風險,在預期收益率(即收益率的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標準差或方差越大,風險越大;相反,在預期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標準差或方差越小,風險也越小。由于標準差或方差指標衡量的是風險的絕對大小,因而不適用于比較具有不同的預期收益率的資產的風險。

  3.收益率的標準離差率(V)

  標準離差率是收益率的標準差與期望值之比,也可稱為變異系數。其計算公式為:

  V=σ/E(R)

  標準離差率以相對數衡量資產的全部風險的大小,它表示每單位預期收益所包含的風險,即每一元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標準離差率越大,資產的相對風險越大;相反,標準離差率越小,相對風險越小。標準離差率可以用來比較具有不同預期收益率的資產的風險。

  當不知道或者很難估計未來收益率發生的概率以及未來收益率的可能值時,可以利用收益率的歷史數據去近似地估算預期收益率及其標準差。其中預期收益率可利用算術平均法等來計算,標準差可以利用下列統計中的公式進行估算:

  其中,Ri表示數據樣本中各期的收益率的歷史數據;是各歷史數據的算術平均值;n表示樣本中歷史數據的個數。


  (二)風險控制對策


  1.規避風險


  當資產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該資產可能獲得的收益予以抵銷時,應當放棄該資產,以規避風險。


  2.減少風險


  減少風險主要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控制風險因素,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控制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降低風險損害程度。


  3.轉移風險


  對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損失的資產,企業應以一定的代價,采取某種方式轉移風險。


  4.接受風險


  接受風險包括風險自擔和風險自保兩種。風險自擔是風險損失發生時,直接將損失攤入成本或費用,或沖減利潤;風險自保是企業預留一筆風險金或隨著生產經營的進行,有計劃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


  三、風險偏好


  根據人們的效用函數的不同,可以按照其對風險的偏好分為風險回避者、風險追求者和風險中立者。


  (一)風險回避者


  風險回避者選擇資產的態度是:當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偏好于具有低風險的資產;而對于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偏好于具有高預期收益的資產。


  (二)風險追求者


  與風險回避者恰恰相反,風險追求者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動蕩勝于喜歡收益的穩定。他們選擇資產的原則是: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效用。


  (三)風險中立者


  風險中立者既不回避風險,也不主動追求風險。他們選擇資產的唯一標準是預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風險狀況如何。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