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15 共1頁
近日,據境外媒體報道,普華永道、畢馬威、安永和德勤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正在與中國政府協商,希望中國政府可以改變對在中國執業的審計業務合伙人必須擁有中國CPA資質的強制規定。該報道稱,財政部要求“四大”上報一份四大事務所所有在華合伙人持有資質的明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采訪了一位“四大”合伙人,其表示目前仍在保密階段,不便作出評論,但據他透露,財政部的發文可能在3個星期內會正式發布。
而據另一位“四大”合伙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最后的結果可能會對審計業務合伙人做一定的條件限制,例如對于沒有獲得中國CPA資質的合伙人以年齡來劃分,滿足一定年齡條件可從寬,而一定年齡之下則必須擁有中國CPA資質。
據該人士解釋,由于“四大”中外合作的企業性質以及審計業務在中國起步較晚,早期“四大”的業務需要國外的資深合伙人來帶領,目前“四大”的合伙人隊伍中還有許多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歐美等國和地區的境外合伙人。那些早期來到內地的資深外籍合伙人大多擁有的是香港、歐美等地區的注冊會計師資質,而這些資質不被中國內地認可,無法在根據中國會計準則及審計準則執行的審計報告中簽字。但是他們確實為“四大”乃至中國內地的審計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對于這部分合伙人,應該區別對待。而且“四大”也有許多全球性業務,這些外籍合伙人對于“四大”來說不可或缺。
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指出,目前“四大”內部的制度是,不管持有什么資質,每年都會組織國內、國際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的培訓,如果不符合培訓要求,則有可能被辭退。但是對于他們參與的業務,由于沒有簽字權,所以通常最后的審計報告需要找人代簽。對于代簽的報告,簽字會計師本身也會參與了解項目,“四大”在最后的業務質量檢查時會特別留意。
一位從“四大”跳槽至某大型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目前‘四大’的責任主要還是由事務所承擔,如果出事,所內追責的主要是負責業務的合伙人,而并非代簽的合伙人,因此不排除有些代簽字的合伙人會有‘偷工減料’的可能。”而她認為,“四大”要在中國發展,必須要和國內事務所在同等的競爭平臺上。在不久的將來,“四大”的中外合作協議即將陸續到期,目前,正是“四大”本土化的好時機。
中注協數據顯示,2007年,“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總數為1924人,占其從業人員總數的11%左右,而到了2010年,“四大”的注冊會計師總數已達3340人,是3年前的1.7倍。但據業內人士指出:“‘四大’的注冊會計師人數雖多,但是增量絕大部分集中在級別較低的審計師,具有豐富經驗的中國注冊會計師還不多,還處于慢慢成長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