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與保險業相關的監管、評級、會計報告標準等方面的變化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生,而這些變化在不同國家與地區的進度以及主導因素不盡相同。在亞太區,隨著相當一批保險公司開始取得或開始申請初次評級[本文中所稱“評級”系指主要國際評級機構授予(再)保險公司的保險企業財務實力評級],評級機構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在亞太區的發展中市場的大多數保險公司都還未被評級,所在國的監管機構擔當著保險業監管的主要責任。但是,在亞太區的發達市場,例如,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情況大有不同。在這些發達市場,評級機構在某種意義和相當程度上分擔了監管的責任。本文試從國際評級考慮的角度,對亞太區保險市場的近期相關發展做出評述。
亞太區保險市場繼續被本地區的經濟因素和日本與澳洲發生的巨災所影響。多數的新興市場體驗著GDP的強勁增長,而GDP的增長輔之以日漸提高的保險深度,使得這些市場的保費規模以兩位數的速度增加。面對著本土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許多保險公司在考慮向海外擴張,從而促進了保險公司對國際評級的需求。同時,因為亞太區幾乎所有的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在會計報告與風險資本方面采納了國際標準,保險公司也面臨監管方面的快速發展。
總的來說,亞太區保險市場充滿了生機活力與高速增長潛力。與此同時,這個市場也面臨著大量的挑戰,包括如何確保資本充足以支持業務增長、如何應對許多國家存在的巨災風險、如何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運作、如何應對通脹壓力、如何管理國際化進程、如何達到評級機構的要求標準、如何網羅高素質的員工、如何適應日趨嚴密的監管機制等等。
巨災風險
標準普爾和A.M.Best都將巨災風險視為亞太區2011年中影響評級考量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一點在近期的一系列巨災事件發生之前已然如此,而在這一系列巨災事件發生之后又得以加強。評級機構仔細地審查評估保險公司在巨災管理領域的如下方面的實踐:所收集的數據的精度、對于巨災模型的使用、對于巨災風險的整體管理(包括核保和再保)。
亞太區很多的保險公司都因此而受到挑戰,因為現有的商業巨災模型不能夠很好地用來分析本地區存在的一些災害,尤其是洪災與海嘯。即便是對于那些有著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適用模型的災害(例如地震和臺風)來說,在某些情況下,其可用工具的成熟性也受到限制,因為對于某些關鍵因素(比如建筑質量)的認知程度與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市場相比,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近期發生的日本東北地震展示了由于對某些災害不能建模所帶來的困難,因為在標準的巨災模型的輸出中,海嘯的風險基本上是不被包括的。模型開發商們已經在亞太地區增加投入以改進其模型的覆蓋面,并增強其功能,例如,包括了災后需求激增和與熱帶風暴相關聯的洪災等,但是對于不少國家來說,模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巨災數據的質量在提高,但是總的來說,與美國或歐洲相比,亞太區的巨災數據質量還有差距。許多保險公司傳統上依賴CRESTA層次的累積,而缺乏關于建筑或其他方面的信息細節。亞太區的保險公司開始越來越多地投資于系統的建設,以按照全球最佳實踐標準來獲取關于保險標的的位置以及建筑狀況等信息。
經濟因素
亞太區的GDP增長普遍強勁。依照標準普爾的預測,中國在2011年GDP的增長在9.1%到9.6%之間,印度為8.0%到8.5%,印度尼西亞為5.9%到6.4%,日本為1.3%到1.8%,澳大利亞為2.5%到3.0%,而大多數其他國家的GDP增長預期在4.0%到7.0%之間。 GDP的增長輔之以發展中國家對于保險的需求的增加,使得這一地區的某些發展中國家的保費增長速度高達20%,而這一地區其他國家的保費增長速度也很高。在亞太區的某些國家,通脹正在成為現實的威脅,尤其是越南和中國。
盡管保費增長強勁,標準普爾預測亞太區保險業的平均資本充足度在2011年不會受到負面沖擊,不過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市場中,保險公司的資本有可能會分別因為高增長率和低利潤率而受到制約。A.M.Best指出,低利率和競爭壓力有可能會對保險業的核保業績造成傷害。
總的來說,以上這些因素既為亞太區的保險業帶來了風險,也帶來了機遇。評級機構的關注集中于保險公司如何制定并執行戰略決策,以應對本地區如此顯著的經濟挑戰,尤其是通脹和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壓力。
海外擴張
亞太區的很多保險公司都在考慮國際化戰略。這包括了對海外保險公司的并購、從海外分入再保業務、在發展中市場建立合資企業、直接在海外承保業務等等。在某些國家,這種趨勢使得保險公司對于主要評級機構的評級需求迅速增加。
海外擴張帶來了許多挑戰,包括如何理解不同的監管標準、如何獲取足夠的當地核保經驗、如何管理匯率風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