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我國未來需要加強高端金融人才的培養,大力開發金融業亟需人才,預計“十二五”期間新增首席或高級經濟學家、高級風險評估預測專家達到7.3萬人,新增金融分析師、國際會計、保險精算、保險核賠、財務總監等重點領域高級金融分析專家18.9萬人。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已對教育界提出了非常嚴峻的任務。
金融人才呈結構性緊缺
日前,國務院學位辦主任張堯學院士指出,中國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創造了很多財富。但是否守得住財富,有待國內金融人才的發展。
目前,上海正處于由區域型金融中心向世界級金融中心發展的進程中。日前2011年度“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發布的最新信息顯示,由于在服務水平、產業支撐和綜合環境等分指標上的進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實力超過巴黎、法蘭克福,位列紐約、倫敦、東京、香港和新加坡之后,居于全球第六。
金融業的飛速發展帶來金融人才需求的旺盛,但是人才市場的供給卻出現了捉襟見肘的困境。
分行業來看,近兩年,證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隨著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業務的推出,使得國內證券公司開戶數不斷上升。由此,籌備新業務、拓展專戶業務以及傳統業務的增長,成為了近期證券行業的工作重點。而證券公司在業務拓展的同時,也對證券人才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再加上每年人才的流動,使得目前證券業凸顯出巨大的人才缺口。此外,一段時間以來,銀行、基金公司、券商、QFII紛紛大舉進軍期貨業,大有決戰“期貨業”之勢。而與期貨業的高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市場上合格、合規的期貨人才供給嚴重不足。
據前程無憂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1至5月金融業(包括金融/投資/證券、保險、銀行、會計/審計四大行業)的網上發布職位數總量為425451個,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36%,比200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2.9%。其中,3月份的金融人才需求開始出現顯著增長,環比增長了14%;4月的人才需求繼續走高,以13%的增速站上了2011年前5個月的人才需求最高峰。
一知名專業金融招聘網站日前在上海發布其最新的中國人才調查數據也顯示,超過半數的金融機構計劃在2011年增加人員招聘。
而這也正恰恰折射出上海缺乏金融人才的最大癥結,就是傳統的存量金融人才增長已無法匹配上海金融功能的迅速擴張。
從前不久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發布的“2011上海金融景氣指數”來看,上海金融人才景氣程度發展相對緩慢。雖然上海金融人才質量水平雖相對提高,但人才數量還需增加,結構性緊缺現象仍然存在。
以人才規模為例,與世界級金融中心人才規模相比,上海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都凝聚和聚集了大批一流的國際金融人才。從絕對數而言,倫敦和紐約的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都遠遠高于上海市,分別是40萬和80萬人。從相對比例看,倫敦和紐約金融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2%;新加坡近4年的平均金融業就業人數在12萬,約占總就業人數的7.5%。香港的金融業就業人數基本維持在就業人口總數的5.5%,去年金融業就業人數約為19萬。而上海的金融業就業人口去年雖然有近24萬,但僅占就業總人口數的3%左右。不僅如此,紐約和倫敦還匯聚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金融精英。這些握有金融話語權的高端人才,既是美英極為重要的戰略資產,更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國際金融秩序的變遷。
去年底,倫敦金融城市長約翰·史達德在上海訪問時就指出,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巨大缺口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首要瓶頸。而人力資源供給因素在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前六大因素中高居榜首。
可見,上海能否如期實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既取決于要素市場發育以及與紐約、倫敦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此長彼消程度,某種意義上更取決于中國和上海能否造就一大批熟悉金融中心運營機制并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人才。
為此,配合未來五年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海市制定的金融人才“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未來幾年,上海金融人才總量要實現跨越式增長。到2015年,上海的金融業從業人員將達到36萬人左右。這意味著,未來5年內,上海金融業從業者的增長數量基本相當于過去10年增加的總和,速度將大大加快,金融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新設一個網點就要幾十人。”東亞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劉芬表示,前幾年這些人才還主要靠內部培養,但當前這一模式肯定是跟不上本地注冊后所急劇擴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未來5年,金融業在人才需求上應該都要受到一定的壓力。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在全國金融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暨培養單位院長(系主任)工作會議上也表示,未來全球經濟的競爭關鍵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科技,一個是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而金融的發展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如今,在市場經濟調節下,資金是配置資源的龍頭,而大國博弈需要金融人才培養。
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才
吳曉靈指出,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界提出了非常嚴峻的任務。按照“一行三會”人才發展綱要規劃,到2015年全國金融從業人員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占的比重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職業資格從業比重達到6.4%和4%以上,2020年分別進一步達到9.6%和6.9%以上。從這個目標出發,金融從業人員研究生以上學歷比重,到2015年增加15萬人,2020年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0萬人,基本上按每年3—4萬人的速度增加。
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委員會曾發布的《上海市銀行業人才培養與需求狀況實證研究》報告,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顯示出金融人才高學歷的嚴重不足。在其調查的25家中外資銀行中,本科學歷的員工占比為42.08%,碩士學歷及博士學歷員工占比分別為5.78%和0.16%。而本科以下學歷的員工比例仍然略多于本科以上學歷,為51.98%。
記者了解到,目前,雖然國內高校每年的金融專業畢業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金融人才培養與市場有效需求嚴重脫節,造成許多金融機構都表示難以招到緊缺人才、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卻面臨找不到與專業對口工作的尷尬局面。而從工作能力來說,目前的金融院系大學生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就是理論知識有余,實踐技能不足。
有專家指出,究其原因在于高校金融專業課程設置及培養方式比較陳舊,而且金融專業學生缺乏良好的實戰途徑。
渣打(中國)人力資源總監黃秋梅也表示,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上海擁有熟知本地金融市場操作的專業人才,但他們與國際銀行的合作經驗不夠。因此,這些人才會比較傾向于按照本地的習慣操作,而不太在意時間性以及宏觀經濟的變化。這將會對一些想要走出國門的本地銀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黃秋梅表示,“我們尋求的是一種平衡發展,既需要了解本土的本地金融人才,也需要具備國際經驗的海外人才。”
今年,國際板推出在即,多數老牌券商很早就開始為此準備,并相繼成立國際板工作小組,負責聯系有意登陸國際板的港股上市公司。但令人頭痛的是,熟悉國際業務的專業人才實在難招。一位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國際板開通后,信息披露的難度更大,對投行人員專業素質的要求更高。某種程度上,有實力的投行可能左右國際板交易規則的制定,這也說明為什么近期多家證券公司開始在人力上做準備。國內券商要在國際板上分得一杯羹,必須有成熟的專業人才為其打先鋒。不過,目前很多公司在海外業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太需要熟悉國外企業的專業人才了。”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表示,發展金融專業碩士具有戰略意義。金融成為大國經濟博弈重要平臺,已經從經濟外殼演變成內核,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大國之間的博弈,離不開金融市場,因為經濟資源已經全面金融化。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中的,他說,“有人認為上海要建成金融中心至少需要40萬的金融人才,但據一個非正式的統計,上海有金融學位本科和碩士文憑的人足有40萬。為什么不能填補人才的空缺?”
他指出,從我國金融學科的本質發展來看,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對外研究國家的外匯政策問題,對內研究貨幣的供應問題。所以在學科課程的內容設計上,除了經濟學、政治學的內容,還有分別涉及到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的“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這兩個主要課程。這樣的學生畢業以后,或者從事這樣的研究以后,如果進入商業銀行,會發現這里的操作和他所學習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他學的是制定貨幣政策,比如應該給多少供給量、什么時候要銀根收緊等;但是在商業銀行里面,需要設計產品、儲蓄、貸款,然后開展很多中間業務,而且還要到國際資本市場從事相關交易和對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今的商業銀行從業者,基本都是在實踐當中來學習的,保險、證券公司的情況也大致類似。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自己的金融學科培養的金融人才,無法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的需要的原因。
吳曉求進一步表示,金融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有扎實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基礎、良好的職業道德、富有創新精神和進取品格、較強的從事金融實際工作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金融專業碩士應具備卓越實踐能力的四種意識,包括市場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國際意識,構建這四種能力的要素包括創新能力、服務能力、管理風險能力。
上海的教育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復旦,上海交大、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等名校匯集申城。同時,相對于國內其他省份,上海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比較高,客觀上為打造本土各個層次的金融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之外,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金融學院等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擔負著為上海培養金融人才的重任。據悉,目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已著手推出兩個金融碩士項目。一個是金融管理碩士項目,另一個是金融工程碩士項目。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真正進入資本市場和大公司的人才,他們需要有系統理論、知識來支撐將來的判斷和運作。二是符合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的人才。
陸雄文表示,“如果沒有國際資本進入,上海這個資本市場就不是國際的。之所以讓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目的就是讓人民幣變成更加重要的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步驟。”
大力開發金融業亟需人才
吳曉靈提出,我國未來需要加強高端金融人才的培養,大力開發金融業亟需人才。預計到2015年新增首席或者高級經濟學家、高級風險評估預測專家需求量將達到7.3萬。新增金融分析師、國際會計、保險精算師、保險核賠、財務總監等重點領域高級金融分析專家達18.9萬人。
何為金融業亟需人才?有專家認為,金融業亟需的是具備國際化視野、全球化資本運營意識并且熟練駕馭全球性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專才。但目前,我國金融專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人力資源開發和培養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行業資格認定標準和規范的專業素質評價辦法。這些人才只有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認證,才能為客戶提供鑒別從業人員職業操守和專業技能的參照。僅以國際公認的注冊金融分析師為例,美國目前有25000人,中國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人,而上海還不到100人。
在最新擬定的《上海市金融領域緊缺人才開發目錄》中,主要涉及金融高級管理、金融研究、金融業務、專業服務以及金融監管等5大類。而在這些絕大多數緊缺人才所需的必備條件中,仍是具有國際權威認證的資格認證證書,如一流的銀行家和金融家、金融風險管理師(FRM)、金融理財師(CFP)和金融分析師(CFA)以及高級金融英語人才等。
以證券業為例,據了解,如今,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是進入證券行業的敲門磚,也是進入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上市公司、投資公司、大型企業集團、財經媒體、政府經濟部門的重要參考。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有關資料顯示,2011年首次全國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報考達到了65.48萬科次,與2010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9.33%。但目前,很多券商研究所仍然面臨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局,紛紛選擇加強梯隊建設,如在一個行業就配置5名分析師,從首席分析師、高級分析師、資深分析師、普通分析師到助理研究員。這就需要上海更加積極引進國際通行的金融職業能力考試認證項目,支持和鼓勵金融人才參加國際公認的高層次職業資質培訓認證。
同時,金融業所亟需的人才還包括大量的首席經濟學家、高級經濟學家和高級的風險評估預測專家等高端人才。吳曉靈進一步指出,從國際金融危機得出的教訓是微觀審視和宏觀審慎的矛盾。這意味著,在做金融業務的時候必須要有宏觀視野和宏觀視角。
國際上有13種不同的方法比較經濟學系和經濟學家,其中的核心是對研究成果進行評介。這是經濟學界內部由不同的專家小組用不同的方法論研究出的評價體系。而在國內這樣的高端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資質,不僅是某一個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在國際頂級刊物發論文,又具有計算機軟件工程師、哲學家、歷史學家、企業家、政治家和藝術家諸種才能的綜合,還必須要求其研究非常扎實,要有突出的學術貢獻,且是一個在多重國際環境下終身實踐和學習的人。
陸雄文認為,從事金融決策和運作的人才是我國極其缺乏的。他說,“中國的資本市場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運作經驗。但這個經驗是有限的,是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獲得的。實際上除了B股的嘗試以外,幾乎沒有真正的所謂國際金融業務的開展。因此,中國本土的國際金融操作是很有限的,而對于整個市場制度設計層面的人才更少。說到底,中國真正缺少的是有戰略性眼光的人才。”
他表示,首先,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公司業務運作當中,目前那些已經國際化的部分,仍然有三分之一不能正常運作,條件沒有具備。這就需要去改變市場結構自主設計方面的人才。其次,中國內部的專家也是面向國外的金融專家,因為中國制度建設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值得指出的是,上海金融人才國際化程度仍然較低。業內僅有0.2%的人員有國際化工作經歷,包括那些僅在海外完成3個月左右金融培訓的人員。
近些年來,上海市金融系統一直有重點、有計劃地選送有發展潛力的金融人才到海外學習、培訓,5年來共組織近300人次到美國沃頓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培訓;太保集團等企業每年選派業務骨干赴海外接受北美精算師、特許金融分析師等國際公認的高層次執業資質培訓認證;在金融國際交流合作中,各金融機構選派人員赴國際著名金融企業培訓,學習產品開發、風險管理、金融工程、信息技術等的先進理念和成熟經驗;上海證券交易所2009年與境外同行開展雙向人員互派交流學習,共派出23名員工到6個國家的8家交易所培訓。
同時,進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外向型培訓,針對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的需求,開發更多的外向型培訓項目。充分利用在資本、管理、產品、技術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帶來的人才培養機遇,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中鍛煉隊伍、培養人才,推動金融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結構的國際化。
據記者了解,上海市金融黨委、市金融辦與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復旦大學等已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培訓項目。其中包括“金融企業領導力管理”、“國際金融發展與創新”等培訓項目。并將充分利用各種國際合作機遇,有計劃地選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金融人才到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進行學習、培訓。
陸雄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端人才不能只是沒有操作經驗的學者,也不能只有針對某個行業、或者某個產品的經驗。在制度設計層面上,需要一個專家團隊,需要具有戰略性眼光的金融人才。而完成培養這樣的金融人才的使命還任重而道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2020年將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成,而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元年,到那個時候,人才的儲備、充分的實驗才有可能完成,然后是外資企業上市,更多的豐富產品衍生工具出現,更多的國際市場對沖機制建立,人民幣在國際上被更多人用來做結算貨幣,人民幣離岸中心慢慢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才慢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