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保險資金運作,也許到了一個非變不可的時期。
今年上半年,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5.3萬億元,平均收益率為2.1%;以年化收益率計算,為4.2%。而如果做一個比較夸張的假設——將如此規模的一筆巨資以大額協議存款的方式存入銀行,那么,其收益率將遠不止于此。沒有跑贏銀行存款利率,無疑意味著保險資金運用收益水平相當低。這也成了近期保險資金運用的短板。
如何調整和改變這一不足?
“風險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一條根本性的投資原則。在當前政策逐步開閘放水的前提下,私募股權投資、股指期貨、金融衍生品等“高風險、高收益”的“雙高”項目,比之那些傳統的“雙低”項目越來越受到市場人士的關注和熱捧。但從市場實質性操作上觀察,保險資金卻依然顯得對此“無動于衷”。究其原因,人才匱乏成為最為關鍵的因素。
這一點從國內幾家大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得到印證。在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建民看來,保險資金進行私募股權投資,缺的并不是錢,缺的是專業人才。他早就對媒體表示:“對于我們來講,整體感覺是錢多,專業人才少,優秀項目少,這是一個競爭性很強的領域。從根本上來說,最起碼的,保險企業自身也要建立一個團隊,然后評估市場上的項目。”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應用衍生品研討會”上,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秦嶺也提出,保險資金參與股指期貨的討論為時已久,但遲遲未能付諸行動,其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人才。雖然目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風險控制、制度建設、清算交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培訓,但如果真正進入實戰,這些培訓可能遠遠不夠。秦嶺表示,需要中金所和期貨公司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培訓。
也許有人會說,缺人好辦,招聘就是啦。事實上,包括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一些公司近來都在積極地招兵買馬,以期盡快拓展其非上市股權投資業務。
但事情并非這么簡單。
記者有一個朋友開獵頭公司,她告訴記者,以目前獵頭市場的行情,保險公司中進行資金運作的中層經營管理者,與銀行、券商間的同樣崗位相比,其薪酬水平相差1/4到1/3。也就是說,干同樣的活(金融投資的中層),在保險公司拿的錢要比在其他金融企業少1/4到1/3——這樣的薪酬標準,誰會選擇到保險公司來做資金運作?
太平洋保險負責私募股權投資的人士對媒體表示,投資人才匱乏一直是困擾保險業的一個難題,更何況是更加專業的PE人才。但目前私募股權投資的人才招聘成本太高,“我們考慮短期內會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
對此,第一創業證券投資總監兼創金資產管理總經理蘇彥祝則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保險資金開展衍生品業務需要建設自己的專業團隊,在管理風險方面可以與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進行合作。
近兩年來,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A股市場萎靡不振,行情凋敝,導致證券市場“門前冷落車馬稀”,有不少證券分析師紛紛參加精算師考試,改做保險精算師。在這樣的趨勢下,資金運作的那些“圈內”高手(中高級人才),也許會主動“倒流”到保險行業,這可能會給險資從事高風險運作帶來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