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十一五”期間我國保險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保險業的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利保障。“十二五”期間我國保險業發展應以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行動的理論基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根本目的,協調解決好人民群眾需求與保險商品供給的矛盾,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提高行業服務社會水平
經營主體多元化,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體系。允許民營資本參股保險公司,發展代理公司、經紀公司,鼓勵發展養老、健康、責任和農業等各類專業性保險公司。探索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農業保險組織形式。規范發展相互保險公司、自保公司等保險機構。增加精算師、會計師事務所和保險評級機構,各種類型市場經營主體的數量按適當的比例進一步增加。
保險公司、中介機構、投保人等市場主體通過市場機制發生聯系和作用。市場經營主體依法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所有公司,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內資外資、不分規模大小,均有平等的競爭地位;產品、費率、資金、人才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節。
充分體現競爭主體平等、競爭規則公正、競爭過程透明、競爭結構有效,市場效率逐步提高。保險公司轉變經營觀念,在經營過程中,以效益為中心,以科學管理為手段,加大對技術、教育和信息的投入,實現公司科學決策,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社會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保險服務。
改革內部考核機制,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社會效益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科學嚴密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內控機制。規范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建立依法合規的經營規則,強化執行能力。制定科學的考評體系,完善競爭上崗制度,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建立健全商業保險公司的治理結構。推動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整體改制上市。完善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市場化選聘和業績考核機制。探索深化保險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化解利差損等歷史遺留問題。構建依法合規、誠信經營、理性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基礎,切實有效地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
鼓勵進行差異化服務探索,拓寬服務領域
強化保險產品開發。努力開發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人民群眾需求的各類財產、人身保險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保險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保險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積極開發“三農”保險、責任保險、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新品種。
保險公司利用信息技術,大力開發保險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實現保險經營的網絡化;要建立以滿足客戶多樣化保險需求為基礎的服務理念,使客戶可以持續享有高效、優質、特色的保險服務;應進行全面的市場調研分析,了解客戶多樣化需求,并且根據自身資源特點,提出新的服務方向,提供特殊化服務。
大力拓展服務領域。積極發展各類財產險業務,尤其是農業保險,充分發揮保險在防損減災和災害事故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安全生產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創新醫療保險服務模式,推進管理式醫療業務,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探索增加資金運用渠道,提高資金運用水平,增強資產管理能力
深化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推進保險資金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運作。不斷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和范圍,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性和穩定性的優勢。
完善資金運用管理體制,建立新型保險資金運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水平。增加投資工具,調整資金運用結構,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開展資產管理產品創新,優化投資組合,促進投資產品與保險產品的有效對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保險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資本市場,逐步提高投資比例,穩步擴大保險資金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規模和品種,開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和創業投資企業試點。支持相關保險機構投資醫療機構。支持保險資金境外投資。
加強資金運用風險控制。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和預警機制,實行全面風險管理,確保資產安全。
配合經濟區域發展,提高服務地方水平
配合經濟區域發展,開發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配套的保險產品,為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服務。加快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率先發展。
積極開拓“三農”保險市場。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適合黑龍江省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有步驟地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保險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積極探索發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開展務工農民養老、健康和意外傷害保險,探索通過保險提高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的有效方式。支持保險公司開辦特色農業和其他涉農保險業務,鼓勵開發保障適度、保費低廉、保單通俗的農業保險產品。
以科技促創新,強化發揮科技推動作用
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適應業務發展需求,加快應用開發和技術升級,逐步建立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綜合客戶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網上保險、遠程理賠等新型服務方式,提升自動化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率。積極推進信息網絡改造,加強數據中心、災難備份中心和保險信息共享平臺等基礎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推動保險業的發展。
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防范金融創新風險
在原有對外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的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支持具備條件的保險企業在境外建立服務化網絡。通過資本運作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按國際原則辦事的能力,在競爭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盡快縮短與國際保險業的差距。支持具備條件的中資保險公司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允許保險機構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重點引進在養老、健康、責任和農業保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境外保險公司,積極借鑒外資公司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技術服務和運作方式。根據全省保險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落實有關制度和措施,監控國際保險市場的動向,防范外資保險公司的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金融安全。
強化保險監管水平與措施,健全行業風險管控
健全企業內控、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加強企業內控建設,建立防范經營風險的內部防線。發揮監管機構在宏觀調控、行業規劃、政策引導、風險防范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健全保險監管組織架構,理順職責分工,充實監管力量,完善監管政策傳導機制,提高執行能力。進一步健全償付能力、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行為監管為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制度,實施分類監管,扶優限劣。構建防范化解風險長效機制。進一步鞏固以公司內控為基礎、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以現場檢查為重要手段、以資金運用監管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的五道風險防線。推動建立國家政策支持的巨災風險防范體系。
重視人才,積極實施人才新戰略
深化保險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保險人才評價標準,改革保險公司內部考核機制,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重點的評價機制,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鼓勵創新的分配激勵、人才獎勵和保障制度。
實行保險業人才信息化管理。促進保險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建立健全高級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的有序流動機制。加強人才流動中商業秘密的保護。
改進保險教育培訓制度。加強本土化、各層次、各類型專業人才的全面培養和建設,鼓勵高等院校建設保險人才培養基地,加強保險職業教育,建立保險業繼續教育制度,完善保險從業人員資格認證管理體系。
完善法律環境,強化企業文化
完善保險法律法規制度。加快推進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建設,研究推動商業養老、健康保險、責任保險和保險資產管理以及巨災保險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公司組織形式、公司治理結構、誠信建設、資金運用和市場準入退出等方面的規章,健全保險法規規章體系。加強保險理論研究。立足我國保險業實踐,借鑒國際經驗,深入探索我國保險業發展規律。
努力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服務大局、勇擔責任、團結協作、為民分憂”的行業精神,牢固樹立 “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務全局”的大局意識。培育保險誠信文化,加快保險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保險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加強從業人員誠信教育,強化失信懲戒機制,切實解決誤導和理賠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