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市場存在的央行未來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預期,吳曉靈表示,如果外匯儲備的流入依然很猛烈,那么存款準備金率就沒有下調的空間。如果外匯儲備流入減少、央票余額也大幅下降之后,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才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過去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向社會明確釋放了中央銀行改變貨幣政策的意向。而這種信號釋放不宜過多。
對于對沖流動性問題,吳曉靈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先釋放央行票據,然后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央行票據執行3.5%以上的利率,而央行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向商業銀行支付的利率為1.89%。減少央行票據,其實能加大商業銀行向社會投放貸款的動力。因此,如果外匯占款流入量減少時,應該先減少央票發行,而非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吳曉靈進一步指出,對于社會資金的供應,中央銀行無論采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調整、還是采用央票來釋放或回收流動性的直接影響其實是不大的。對社會資金供應直接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貨幣供應量、銀行利率,因此社會上不必對于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做出過度反應。
吳曉靈表示,在中國的經濟既有通脹壓力又有通縮壓力、前景不太明朗的情況下,宜靜不宜動,解決經濟問題不要過多地依賴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信號已經釋放得足夠了,應該更多的出臺財政政策。最近國務院已經出了10條經濟方面的政策。出臺這些政策之后,應該穩定政策、著力抓政策的落實,這才是更重要的。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各國拯救金融信心的舉措,吳曉靈同時表示,中國金融業的穩定、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和中國外匯儲備經營策略不做大的調整,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就是對恢復國際金融信心的最大貢獻。中國金融業和中國經濟狀況特點決定了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與各國政府有所不同,中國居民和企業不必做簡單的類比,動搖對中國金融和經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