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2頁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了在香港舉行的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并公布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和內地經貿、金融等方面合作的六大舉措。其中,針對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兩方面,更是給出了具有實質性內容的“金融禮包”,涵蓋股市、債市不同市場,及銀行、券商、保險、基金各大金融領域
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作為亞太金融中心的香港,依托內地日益提升的金融地位,始終致力于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在此次李克強赴港派發的“金融禮包”中,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亦成為“重頭戲”,并針對此提出了相關實質性內容。
內地推出港股組合ETF作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一大舉措,李克強表示,將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ETF(即交易所交易基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進一步指出,內地引入港股ETF的實施方案已經完成,過去最大的技術問題,即清算及交收擔保問題現已得到解決。目前于內地市場推出港股ETF時機已成熟。港交所主席夏佳理也表示,港交所將會盡快配合港股ETF發展。
在推出時間上,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表示,鑒于清算等問題已得到解決,港股ETF預計將于年內在滬深交易所掛牌。而一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則透露,由于產品細節仍需中國證監會厘定,然后再由國內基金加以設計,因此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另一基金公司國際業務部負責人透露,之前探討的港股ETF內地掛牌有很多模式,比如拆分目前在港掛牌交易的一部分ETF到內地交易所掛牌。而目前國內基金公司設計的主流模式,則是由其以人民幣發行QDII基金,募集資金投資香港市場,主要追蹤香港主要指數(比如恒生指數、國企指數等),隨后再在滬深交易所掛牌交易。
據了解,目前已有兩家基金公司在籌備港股指數ETF,其中,易方達基金計劃在上交所推出恒生國指ETF,華夏基金則計劃在深交所推出恒指港股ETF,而包括上述2只ETF在內的首批6只跨境ETF已上報監管層,等待批準,首只港股ETF花落誰家尚未定論。此外,平安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德賢也透露,已申請推港股ETF,預計年底前有望推出。
對此,上述發言人僅透露,港股ETF將會以香港一攬子指數為基礎,并將設定一個發行額度。不過具體的額度該發言人并未透露,只表示會足夠使用。
至于推出港股ETF的影響,市場看法不一。大成基金表示,在內地推出有“小直通車”之稱的港股ETF,將為內地資金投資香港證券市場提供通道,有望為香港證券市場輸送血液。不過,另一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則表示,因為近期股市表現欠佳,QDII基金又名聲不佳,或將導致港股ETF推出后集資困難,因此短期內對香港證券市場難有明顯成效,但預計長期必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招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納也指出,跨境ETF始終是一種間接投資渠道,內地投資者并不可以直接買賣港股個股,因此對市場的影響仍需視政策推動的速度和規模而定。
事實上,在現有QDII基金中,已有個別跟蹤香港主要指數的產品,比如嘉實H股指數基金以及正在發行的南方中國中小盤指數基金,其中,嘉實H股指數基金引入LOF模式亦可上市交易。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學家Ray-mondYeung表示,隨著港股ETF的推出,內地資本投資香港證券市場的渠道將更為順暢,有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財富管理中心,并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一直以來,憑借簡單的上市流程、多樣的融資手段、國際化的平臺,香港證券市場吸引到眾多內地企業的上市。為了進一步壯大香港證券市場的規模,提升香港證券市場的地位,李克強將“繼續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作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另一舉措。而周小川也表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將有利于香港證券市場發展,促進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建設。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正式在香港上市交易,拉開了內地企業赴港IPO的序幕,至今近20年時間里,內地企業與香港證券市場已建立起緊密的關系。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7月31日,港交所共有1463個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1.29萬億港元。其中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H股、紅籌及非H股內地民營企業)達到616家,約占在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42%;市值占比為55%;股份成交額更接近70%。而上市企業的類型也由早期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小型國企,和2000年前后的中移動、中石油等“巨無霸”,逐漸擴展到了比亞迪等民營企業。可以說,香港已經成為內地企業在海外上市的最大市場和首選之地,香港與內地的融資伙伴關系也變得更加全面、密切。
而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蓬勃發展,背后離不開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簡稱CEPA),其中就明確提出,雙方將不斷加強在金融領域的各項合作,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允許香港交易所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簡化香港專業人士申請在內地從業程序等,這些措施都為推動內地與香港在證券領域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在CEPA的框架下,內地與香港不斷深化合作,例如在2009年財政部會計司、證監會會計部聯合印發了《會計師事務所從事H股企業審計業務試點工作方案》,取消H股雙重審計制度,有效地降低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成本,進一步促進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繁榮;而在今年年初,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香港舉行的2011亞洲金融論壇上明確表態,正在修訂境外上市有關規則,以便為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到香港上市提供便利。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推動,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有望掀起新一輪高潮。
港資金融機構加速內地發展對于港資銀行、保險企業而言,中國內地業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匯豐中國2011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匯豐在內地業務強勁增長,稅前利潤同比上漲171%至2.79億美元,其中匯豐的工商業務在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雙向業務轉介量增長超過50%,“卓越理財”客戶轉介量增加47%;此外,在香港,匯豐新的中小企業賬戶中,有大約超過一半是來自內地企業。而渣打銀行今年上半年也在內地新設了9家分支行,在中國內地收入同比增長16%,至4.04億美元,稅前盈利(包括渤海銀行)增長76%至1.37億美元。另外,除了業務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的香港市場之外,集團網絡的其他市場也因為與中國的業務聯系產生了收入。
而在未來,港資銀行、保險業在內地的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作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兩項重要內容,李克強明確,內地將不斷提高對港資銀行開放的層次和質量,支持港資銀行在廣東省內以異地支行的形式合理布點、均衡布局;并將支持香港保險公司設立營業機構或通過參股方式進入內地市場,加強雙方在保險產品研發、業務經營和運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周小川進一步指出,將不斷豐富和提高對港資銀行開放的層次和質量,由銀監會負責支持加快港資銀行在廣東省以異地支行形式合理布局。廣東省目前的金融條件尤其適合港資銀行深耕細作,這有利于為港資銀行今后在內地其他地區的布局和發展積累經驗。
政策的扶持為港資銀行在內地的布點提供了動力。以東亞銀行為例,2010年至今,該行已在廣東省設立了佛山、中山、惠州、肇慶和江門5家異地支行,下一階段,該行仍將繼續異地支行的設立工作。目前,東莞支行已經完成籌建,待銀監部門批準開業;順德支行的籌建也正待批復。之后,該行還計劃在湛江等地陸續設立異地支行。東亞銀行同時表示,該行計劃今明兩年分別新增不少于10個網點。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行長關燕萍表示,珠三角一直是恒生中國在大陸業務布局和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進一步落實CEPA協議相關優惠措施的推出,對于加快恒生中國在珠三角的網點布局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恒生中國將會認真研究各項細則和說明,遵循恒生中國的業務發展戰略,并做出相應的規劃。而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黃碧娟也表示,2011年全年,匯豐中國計劃保持兩位數的網點增長。
港資銀行業務、產品多元化此外,允許港資銀行參與共同基金銷售業務亦被收入“大禮包”一并送出。
根據統計,目前國內基金銷售大約60%出自銀行,僅四家大型銀行就占據大半壁江山,依次為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一般而言,中資銀行代銷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基金申購費和管理費兩塊。其中,占銷售金額1.2%至1.5%不等的申購費全部歸銀行所有,而1.5%的管理費則由銀行和基金公司分成,銀行一般以“客戶維護費”為名收取提成。根據統計,2010年全年,基金業支付給銀行的客戶維護費就高達46.03億元。此外,基金公司還要給銀行銷售激勵費用,包括首發基金激勵、尾隨傭金、持續營銷費用等,比如基金公司在新發基金時,通常是按代銷機構銷售金額的0.3%至0.5%的比例支付一次性銷售激勵傭金,而老基金的持續營銷費用則占渠道銷售金額的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三。
巨大的基金銷售市場受到了多方覬覦。早在去年,就有不少外資銀行開始與一些大型基金公司接洽,為開展基金銷售業務積極準備,其中就包括東亞、匯豐、恒生、渣打等港資銀行。東亞銀行透露,事實上,基金銷售業務人員、系統、合作伙伴等方面的相關準備工作早在2年前已啟動。匯豐銀行表示,在獲得黃金期貨交易資格后,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申請代銷基金,加上帶領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和發債等工作的推進,匯豐內地業務將進一步拓展,收入來源也將更趨多樣化。而恒生中國亦表示,其正在積極研究參與該項業務。同時,已有個別銀行已向監管部門遞交了相關申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