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重點講義:證券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發布時間:2012-11-12 共1頁

   第三節 證券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一、證券市場的產生 
  (一)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新的籌集資金手段。自身積累、銀行借款不能滿足巨額資金需求。  
  (二)股份制的發展:股份公司的建立、公司股票和債券的發行,為證券市場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和客觀要求。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出現了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資金的市場。  
  (三)信用制度的發展:證券市場的產生成為必然。信用工具一般有流通變現的要求,要求有流通市場。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 
  1602 年,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 
  1698年,柴思胡同——喬納森咖啡館,因眾多經紀人在此交易而聞名; 
  1773年,英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該咖啡館(喬納森咖啡館)成立;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批準; 
  1790 年,美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在費城成立; 
  1792 年 5 月 17 日,華爾街梧桐樹協定,訂立最低傭金標準以及其它交易條款; 
  1793 年,湯迪咖啡館在紐約從事證券交易 ;1817 年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 1863年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在獨立戰爭之前主要從事政府債券交易,之后股票交易盛行。 
  (二)初步發展 
  股份公司數量大增(1911-1920 英 64000家,1921-1930年86000家);  
  至此90%的資本出于股份公司的控制之下;1921-1930全世界共發行有價證券6000億法郎。 
  (三)停滯階段:1929-1933經濟大危機。 
  (四)恢復階段:二戰以后-20世紀60年代。 
  (五)加速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重要標志是反映證券市場容量的重要指標——證券化率(證券市值/GDP)的提高。 
  三、國際證券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證券市場一體化 
  從證券發行人或籌資者層面看 
  從投資者層面看 
  從市場組織結構層面看 
  從證券市場運行層面看 
  (二)投資者法人化 
  (三)金融創新深化 
  以各類奇異型期權為代表的非標準交易大量涌現,成本風險管理的利器。 
  (四)金融機構混業化  
  1999年11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1933年經濟危機時代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取消了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相互滲透業務的障礙,標志著金融業分業經營制度的終結。 
  (五)交易所重組與公司化 
  (六)證券市場網絡化  
  (七)金融風險復雜化 
  20世紀90年代是國際金融風險頻繁發生的時期,這一時期曾發生的主要金融風險有:l992年,發生英鎊危機,導致英國英鎊和意大利里拉退出歐洲匯率機制;1993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將日本經濟拖入漫長的衰退期;1994年,發生墨西哥金融危機,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貨幣貶值,結果引起更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以及拉丁美洲地區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l995年,發生巴林銀行事件,導致這家有223年歷史的英國老字號投資銀行進入清算狀態,最終被荷蘭國際收購;1997年7月,爆發東南亞危機,由泰銖貶值、泰國政府放棄實行多年的固定匯率開始,最后演變成一場嚴重的地區性經濟危機;l997~1998年,日本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宣布破產,巨額壞賬拖累日本金融和經濟;1998年8月,俄羅斯發生債務危機,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恐慌;l998年8月,為應對國際投機者的攻擊,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毅然采取不尋常的入市干預辦法,成功維持了港幣和恒生指數的穩定;1998年8月,美國一家大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因在國際債券期貨市場上投機失敗而瀕臨倒閉;1999年年初,巴西爆發金融動蕩,匯市、股市雙雙暴跌,最后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面組織援助。 
  (八)金融監管合作化 
  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金融機構去杠桿化、金融監管改革、國際金融合作的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簡述 
  (一)舊中國證券市場 
  • 最早的證券交易市場:由上海外商經紀人組織的 “上海股份公所 ”和 “上海眾業公所 ”,交易對象為外國企業股票和債券。 
  •最早的股份制企業:1872 年設立的輪船招商局。 
  •1914 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推動證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證券交易所 。 
  •當時規模最大的交易所: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此后,相繼出現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青島市物品交易所、天津市企業交易所等。 
  (二)新中國的證券市場 
  第一階段: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萌生(1978-1992) 
  1981年7月,我國改革傳統“既無外債,有無內債”的計劃經濟思想,重啟國債發行。 
  •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正式營業。 
  •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成為中國期貨交易的開端。 
  •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推出了中國第一個標準化期貨合約——特級鋁期貨標準合同,實現了由遠期合同向期貨交易過渡。 
  •1993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之后,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第二階段: 全國性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1993-1998) 
  1997年11月,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確定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委撤銷,中國證監會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監管體制。 
  第三階段: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1999-2007) 
  《證券法》于1998年12月頒布并于1999年7月實施,是中國第一部規范證券發行與交易行為的法律,并由此確認了資本市場的法律地位。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走向全面開放,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日益擴大。 
  從2001年開始,市場步入持續四年的調整階段:股票指數大幅下挫;新股發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資難度加大、周期變長;證券公司遇到了嚴重的經營困難,到2005年全行業連續四年總體虧損。 
  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中國資本市場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試點開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市場,早期制度設計有很多局限,改革措施不配套。一些在市場發展初期并不突出的問題,隨著市場的發展壯大,逐步演變成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包括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治理結構不完善;證券公司實力較弱、運作不規范;機構投資者規模小、類型少;市場產品結構不合理,缺乏適合大型資金投資的優質藍籌股、固定收益類產品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制度單一,缺乏有利于機構投資者避險的交易制度等。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正式啟動。2009年年末,中國證監會又適時啟動了以滬深300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為代表的重大創新,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五、《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務院于2004年1月31日發布《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提升到國家戰略任務的高度,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綱領性意見,為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充分認識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 
  (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 
  (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四)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 
  (五)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上市公司規范運作 
  (六)促進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 
  (七)加強法制和誠信建設,提高資本市場監管水平 
  (八)加強協調配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 
  (九、認真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 
  六、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  
  (一)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二)開放國內資本市場 
  根據我國政府對WTO的承諾,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后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后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 
  (三)有條件地開放境內企業和個人投資境外資本市場 
  (四)對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開放 
  從2004年1月1日起,香港、澳門已獲得當地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在內地申請證券從業資格,只需通過內地法律法規培訓和考試,無需通過專業知識考試;從2006年1月1日起,允許內地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根據相關要求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從2008年1月1日起,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經營有關業務。 
  截至2008年年底,分別有12家內地證券公司、4家內地基金公司獲準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