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標在report(提交報告)鍵上輕輕一點,屏幕上顯示:780分,“只扣了20分”。裴一飛輕舒了口氣,平靜地走出GMAT機考考場,在中國只有1%的考生拿到過這個等級的分數。
隔行如隔山,很多學生都不知道什么是GMAT,就讀于中國人民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的裴一飛解釋說,“其實GMAT就是國外商學院的入學考試”。
為了這個成績,裴一飛突擊了17天,從8月20日真正開始做題,而考試時間是9月7日。
“背水一戰是我一貫的風格。”但是,做了幾套模擬題后,裴一飛發現GMAT遠遠要比她預想的難。“那時真絕望了,如果不是心疼2000多元的報考費,我當時就放棄了。”裴一飛回憶道。
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裴一飛發現了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網站,是一個供全國GMAT考生交流的平臺,上面有解讀各種題型的論壇,能免費下載經典復習資料,還有眾多經常在線答疑的高手。
參照高手的經驗,她把接下來的半個月安排得滿滿當當。
第一階段,復習《GMAT官方指南》——一本一寸多厚的GMAT掃盲書。裴一飛說,指南雖然比考題容易,但是其出題思路和指導精神卻是最精準的。
第二階段,針對考題類型,各個擊破。GMAT考試分作文、語文和數學三部分,其中數學最容易,很多中國考生都能拿到滿分,幾乎不用復習,因此裴一飛只突擊了一下網上的數學機考真題。
裴一飛把量時間花費在了語文上,尤其是語法和邏輯題,因為“我們和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差別太了”。
比如2003年有一道邏輯推理題,問下面哪個選項支持原文所說的?原文就給了很簡單的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在動物園工作的人由于接觸動物,30%的人得了過敏癥”。第二句是“在總人口中,接觸動物的人群中超過30%的人得了過敏癥。”
80%的中國學生都沒選對,GMAT給的標準答案是:“在動物園工作的人經常換工作。”
裴一飛漸漸發現,GMAT考試不光是在考英語,更多的是訓練領導者所需要的思維方式——我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但是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選擇。裴一飛說,其實GMAT給的答案沒有對錯,只有最好,而很多人不明白這點,非要推出一個自己心里踏實的概念,結果導致沒法去閱讀。
備考那幾天,裴一飛每天都在網上的語法論壇里,搜索GMAT高手們對語法難題的分析;每天要做150道LAST題(各國英文法學院的入學考試)練習邏輯思維,因為它是公認的邏輯最嚴謹的;每天做18篇GRE的閱讀題,從最初的七八道題錯兩三道,到幾乎全對;仔細研讀《北美GMAT范文280篇》,重點記錄其中的商業用語規范和商業公文的寫作格式。
就這樣,每天早晨6時半到第二天凌晨二時半,裴一飛雷打不動地考了自己10天。“那10天,我儼然成了一個企業管理者,每做一道題都在琢磨最優方案的選擇,這就是GMAT的規則”。
有意思的是,GMAT是以考題的難度系數判分的,因此很可能這個人做對80%的題,但得分卻比只做對70%的人低。裴一飛建議,參加機考時要把握住前10道題,如果前10道題準確率高,電腦會隨即提高試題的難度,這樣即使后面的題沒做完,仍有可能得高分,因為題目難度系數比別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