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01 共1頁
組織細胞損傷是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內容之一,百分百考試網為廣大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生們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供廣大考生們學習參考!
組織細胞損傷之一
細胞和組織損傷的表現形式和輕重程度不一,輕者當招致損傷的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復,重者則可引起細胞和組織的死亡。
可逆性損傷
細胞和細胞間質受損后因代謝障礙,使細胞內過細胞間質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異常蓄積的現象,伴有功能下降。輕微損傷可逆,通常稱變性。嚴重損傷不可逆,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變性和物質沉積
所謂變性,指細胞或細胞間質的一系列形態改變并伴有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功能下降),表現為細胞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而數量顯著增多。但使用這一定義時必須慎重,因為有時細胞內某種物質的增多恰屬生理現象而并非病理性改變。
一般而言,變性是可復性改變,當原因消除后,變性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仍可恢復。但嚴重的變性則往往不能恢復而發展為壞死。
變性可概括分為二大類;細胞含水量異常;細胞內物質的異常沉積。
組織細胞損傷之二
細胞腫脹/水腫(水變性)的概念及病理變化
(1)概念
人體約一半由水構成,其中約2/3存在于細胞內,約1/3存在于細胞外。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外的水分互相交流,協調一致,保持著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但當因缺氧、缺血、電離輻射以及冷、熱、微生物毒素等的影響,而致細胞的能量供應不足、細胞膜上的鈉泵受損,使細胞膜對電解質的主動運輸功能發生障礙,或細胞膜直接受損時,則導致細胞內鈉和水分增多,形成細胞水腫,嚴重時稱為細胞的水變性。細胞腫脹幾乎是所有細胞損傷最早的表現形式。
(2)病理變化/形態學
水腫的細胞體積增大,胞漿基質內水分含量增多,變得較為透明、淡染,胞核也常常被波及而增大、染色變淡。電鏡下,實為腫脹的線粒體和擴張的內質網。進一步發展,細胞體積增大明顯,線粒體腫脹及嵴變短、變少甚至消失,內質網則廣泛解體,發生空泡變。整個細胞疏松,稱水變性。嚴重的水變性有時與漸進性壞死和壞死難以區分。
病毒性肝炎:肝細胞重度水腫,使整個細胞膨大如氣球,故有氣球變之稱。肉眼見器官體積腫大,顏色淡,混濁無光澤。
組織細胞損傷之三
在電鏡技術問世之前,有混濁腫脹之稱,用以形容細胞腫脹和胞漿出現顆粒而變混濁,相應的器官(如心、肝、腎等實質性器官)在肉眼觀上腫脹、邊緣變鈍、透明度降低(混濁)。電鏡檢查表明,胞漿內的顆粒實乃水腫時腫大的線粒體和擴張斷裂的內質網,但有時也可為小泡狀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的沉積。故為避免誤解,現已放棄混濁腫脹這一名稱。
結果:細胞水腫通常為細胞的輕度或中等度損傷的表現,當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復正常。但如進一步繼續發展,則可能形成脂肪變性甚或壞死。
細胞內物質沉積:在病理狀態下,不同的原因可以導致多種不同的物質在細胞和間質內異常沉積,為變性的主要表現。
脂肪沉積正常情況下,除脂肪細胞外,其他細胞內一般不見或僅見少量脂滴。如這些細胞中出現脂滴或脂滴明顯增多,則稱為脂肪變性。脂滴的主要成分為中性脂肪,但也可有磷脂及膽固醇等。脂肪變性大多見于代謝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腎、心等,尤以肝最為常見,因為肝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