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1-17 共1頁
1. 冠心病=胸骨后壓榨性疼痛
(1) 心絞痛=胸骨后壓榨性疼痛<30分鐘,3—5分鐘/次,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能緩解 +ECG:ST段水平下移
(2) 心梗=胸骨后壓榨性疼痛>30分鐘,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大汗淋漓+瀕死感+ECG:ST段背弓向上抬高
V1~V6廣泛前壁性
V1~V3前間壁
V3~V5局限前壁
V5~V6前側壁
Ⅱ、Ⅲ、aVF下壁
Ⅰ、aVL高壁
心功能Killip分級:評估急性心肌梗死者心功能
Ⅰ級:無肺部羅音
Ⅱ級:肺部羅音小于50%的肺野
Ⅲ級:肺部羅音大于50%的肺野(肺水腫)
Ⅳ級:心源性休克
2. 高血壓=頭暈+心悸+心悶+收縮壓、舒張壓指標高
分三級:1級:140—159/90—99
2級:160—179/100—109
3級:180/110以上
高危、極高危的分層
|
1級 |
2級 |
3級 |
無其他危險因素 |
低危 |
中危 |
高危 |
1-2危險因素 |
中危 |
中危 |
極高危 |
≥3個因素或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害 |
高危 |
高危 |
極高危 |
有并發癥 |
極高危 |
極高危 |
極高危 |
極高危:并發癥和3級
高危:2級+靶器官損害
3. 心衰=左肺(循環),右體(循環)
左心衰=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呼吸困難(夜間不能平臥、端坐呼吸、活動后)
右心衰=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肝大
心功能分級(慢性心衰)
紐約分級:Ⅰ級:日常不受限
Ⅱ級:活動輕度受限
Ⅲ級:活動明顯受限
Ⅳ級:休息時出現癥狀
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4. 心律失常
(1) 房顫=心律絕對不等+脈短絀+f波+第一心音強弱不等
(2)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心慌+突發突止+ECG(逆行P波,心律160-250次)
(3)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突發性心慌+既往發作史+ECG(連續三次以上的快速寬大畸形的QRS波+心室奪獲/室性融合波)
(4) 其他:見第三站心電圖學部分
5. 心臟瓣膜病
(1) 二尖瓣狹窄=呼吸困難(勞力性、陣發性、夜間、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腫)+急性大量咯血、粉紅色泡沫痰+梨形心+隆隆樣雜音
(2) 二尖瓣關閉不全=急性左心衰/慢性晚期出現左衰或全衰+心間部粗糙的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角傳到
(3) 主動脈瓣狹窄=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噴射性雜音并向頸部傳導
(4)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悸+心絞痛+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Austin Flint雜音+周圍血管征(水沖脈、Musset征、頸動脈波動明顯、毛細血管搏動征、動脈槍擊音及Duroziez征)
瓣膜 |
出現時期 |
開關瓣膜 |
雜音性質 |
二尖瓣狹窄 |
舒張期 |
開 |
隆隆樣 |
二尖瓣關閉不全 |
收縮期 |
關 |
吹風樣 |
主動脈瓣狹窄 |
收縮期 |
開 |
噴射樣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
舒張期 |
關 |
嘆氣樣 |
6. 休克 體征=P↑+BP↓+脈搏細速+四肢發涼
(1) 失血性休克=休克體征+出血
(2) 心源性休克=休克體征+左心衰
▲ 心血管系統檢查
1. 心電圖、動態心電圖
2. 超聲心動圖
3. 胸部X線
4. 眼底檢查(高血壓)、放射性核素
5. 心肌酶譜
6. 血氣分析
7. 血常規、血脂、血糖、血鉀、肝腎功能
8. 心導管
9. 冠脈造影
10. 心肌壞死標記物(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心血管系統疾病治療原則
1. 一般治療:注意休息、改變生活方式(如戒煙酒、低鈉低脂飲食、適度運動)、監測、護理
2. 高血壓:
(1) 利尿劑、、鈣通道阻滯劑、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
(2) 抑制合并癥,如心衰、糖尿病、腦血管病、腎衰、冠心病
3. 冠心病:
對癥治療: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心梗Ⅱ預防
溶栓或介入治療
控制休克、糾正心衰
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阿司匹林、肝素
4. 房顫:藥物復律,選用胺碘酮。減慢心室律,選用西地蘭
5. 心衰:利尿、ACEI、β受體阻滯劑、正性肌力藥(洋地黃類:地高辛、西地蘭和非洋地黃類,多巴胺、米力農)、心臟起搏器
6. 瓣膜病:病因治療、瓣膜置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