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2年初級中藥師考試中藥調劑學習題集——中藥品質變異

發布時間:2012-03-23 共1頁

中藥品質變異
一、A型題(單句型最佳選擇題):以下每一道考題下面有A、B、C、D、E五個備選答案。請從中選擇一個最佳答案。
1.芒硝最易發生的變異(  )。
A.風化
B.潮解
C.粘連
D.腐爛
E.泛油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風化是指含結晶水的鹽類藥物經風吹后,失去結晶水,變為非結晶狀的無水物質,形成粉狀現象。如月石、芒硝等。
 
2.遇鐵鹽變成黑色,與錫長時間加熱共煮時,能生成玫瑰色化合物的是(  )。
A.生物堿
B.苷類
C.鞣質類
D.油脂類
E.揮發油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鞣質遇鐵鹽變成黑色,與錫長時間加熱共煮時,能生成玫瑰色化合物,以致會直接影響加工品的質量。
 
3.關于霉變,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霉變是真菌在中藥表面或內部的滋生現象
B.中藥表面附著的真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足夠的營養條件下,進行生長繁殖,致使中藥有效成分發生變化而失效
C.中藥霉變的起因是由于真菌孢子,落在中藥表面后,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即萌發為菌絲,促使中藥有效成分的破壞,失去藥用價值
D.中藥霉變的因素很多
E.以上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正確答案:E 解題思路:霉變又稱發霉,是真菌在中藥表面或內部的滋生現象。中藥表面附著的真菌在適宜的溫度(20℃~35℃)、濕度(相對濕度75%以上或中藥含水量超過15%)和足夠的營養條件下,進行生長繁殖,分泌的酶溶蝕藥材組織,致使中藥有效成分發生變化而失效。中藥霉變的起因是由于大氣中存在著許多真菌孢子,當其落在中藥表面后,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即萌發為菌絲,從而分泌出酶來溶蝕藥材的組織,并促使中藥有效成分的破壞,失去藥用價值。
 
4.0~15℃或35~40℃是害蟲的(  )。
A.高溫范圍
B.適宜溫度區
C.最適宜溫度范圍
D.不活動范圍
E.致死高溫區

 

正確答案:D 解題思路:通常把15~35℃之間的溫度范圍稱為害蟲的適宜溫度區。在這一溫度范圍內,從25~32℃之間是害蟲最適宜溫度范圍。從0~15℃或35~40℃是害蟲不活動范圍。
 
5.害蟲的適宜溫度區(  )。
A.-4℃以下
B.0~15℃
C.15~35℃
D.35~40℃
E.50~60℃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通常把15~35℃之間的溫度范圍稱為害蟲的適宜溫度區。在這一溫度范圍內,從25~32℃之間是害蟲最適宜溫度范圍。從0~15℃或35~40℃是害蟲不活動范圍。
 
二、B型題(標準配伍題):以下提供若干組考題,每組考題共用在考題前列出的A、B、C、D、E五個備選答案。請從中選擇一個與問題關系最密切的答案。某個備選答案可能被選擇一次、多次或還被選擇。
(6-9題共用備選答案)
A.含淀粉、糖類、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較多的中藥
B.含揮發油多的中藥
C.含鹽分較多的中藥
D.含結晶水的中藥
E.含水分較多的中藥
 6.易生蟲、發霉、遭鼠害等的藥物屬于(  )。
  7.易散失氣味的藥物屬于(  )。
  8.易風化的藥物多屬于(  )。
  9.易霉爛的藥物多屬于(  )。
 
 

正確答案:6.A,7.B,8.D,9.E 解題思路:中藥含水量及污染情況是發霉、蟲蛀、變色的重要影響因素。含淀粉、糖類、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較多的中藥,易生蟲、發霉、遭鼠害等。含揮發油多的中藥易散失氣味。含鹽分較多的中藥易潮解。含結晶水的中藥易風華。含水分較多的中藥易腐爛。在貯藏時,應將中藥充分干燥、滅霉,并根據中藥化學成分的性質分類存放,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變質現象的發生。
 
(10-11題共用備選答案)
A.含植物油脂多的中藥,出現內外色澤嚴重加深,油質滲透外表,具有油哈味
B.含黏液質(糖分)多的藥材,質地變軟,外表發黏,內色加深,但無油哈氣
C.藥材軀體易殘,色澤加深,外表呈油樣光澤,"哈喇"氣味強烈
D.都不是
E.都是
 10.杏仁的泛油現象屬于(  )。
  11.刺猬皮的泛油現象屬于(  )。
 
 

正確答案:10.A,11.C 解題思路:中藥"泛油"的含義比較廣泛,它包括含植物油脂多的中藥(杏仁、桃仁等),出現內外色澤嚴重加深,油質滲透外表,具有油哈味;其次,含黏液質(糖分)多的藥材(天冬、黨參等),質地變軟,外表發黏,內色加深,但無油哈氣;另外,就是動物類藥材(刺猬皮、九香蟲等)軀體易殘,色澤加深,外表呈油樣光澤,"哈喇"(即酸變)氣味強烈。這幾種現象均通稱泛油。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