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6 共1頁
一、背景
(一)國際社會關于公共衛生領域的不斷認識
1995年美國公共衛生服務署、健康與人類服務署等機構就曾發表題為“變化的多文化環境中公共衛生教育的歷史、人口學問題與投資”的專題報告,指出:為了迎接迅速演變的公共衛生問題的挑戰,公共衛生機構在組織、運作和與私人機構的關系上必須進行改革和調整。如果這種改革和調整只注重財政的支出和改革將會失去改善人類健康的又一機遇,即開展社區為基礎的人群衛生保健服務和推廣實踐證明有健康效益的策略和措施。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重新明確公共衛生的核心功能和價值,進而考慮如何在改革衛生保健系統中實現這些功能。并指出現代公共衛生的核心功能應包括兩部分內容,既以人群為基礎的保健服務和以個體為基礎的的預防服務。個體為基礎的預防保健服務包括:(1)訪視具有高危因素的個體,并給予預防指導;(2)對無醫療保險的個體進行初級衛生保健服務;(3)對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療服務;(4)針對個體的預防醫學臨床服務。
2002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第53屆區域委員會討論了“基本公共衛生職能”,文件指出:在全球,即使在有發展良好和資源豐富的衛生服務的國家,最近人們也表示擔心,公共衛生服務系統不能應對當前的公共衛生問題,這是不足為奇的。當今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是從許多世紀側重公共衛生傳統方面發展而來的,這包括供水、環境衛生設施、衛生學和傳染病控制。最近兩三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十年,兒童健康、環境衛生和非傳染病等較新的方面已經被確定為公共衛生的組成部分,但這些往往是通過各種縱向規劃臨時添加進來的。因此很明顯,仍然僅僅側重于公共衛生較傳統內容的衛生系統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衛生服務的期望,這些期望無疑今后要繼續擴大,特別當人們了解了決定健康的社會經濟和其它因素之后。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系統和全面的措施,以確定公共衛生的所有關鍵內容。這樣的措施將有助于確保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充分涵蓋所有適宜的公共衛生活動,并能在日益復雜和變化的環境下良好運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這些都為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可行性。
(二)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變化
1.疾病譜與醫學模式轉變
解放初期,影響我國人民健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疾病譜的轉移和改變明顯發生在70年代中期。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傳染病死亡率已由1957年的128/10萬下降到5/10萬,而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死亡率分別由37/10萬、48/10萬和39/10萬上升到147/10萬、115/10萬和150/10萬。當前腫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分別為我國城鄉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腦血管病第二。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已高于日本、法國、比利時等發達國家。2001年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COPD和意外傷害死亡分別占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的82%和83%.
慢性非傳染病通常為終身性疾病,病痛和傷殘不僅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而且醫療費用極其昂貴,社會和家庭負擔不堪重負。1998年我國僅縣以上醫院住院費用腫瘤為128億元、循環系統為97億元、糖尿病為24億元,慢性非傳染病醫療費用的增加直接拉動了我國醫療費用的迅速攀升。1998年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4.01%上升到4.75%,人均衛生總費用由65.69元上升到302.60元,其上升速度已經超過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的增長。
2.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變化
慢病發病率的迅速增加,對衛生保健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慢病是一種長期累積性,不能自愈,也不可能治愈的終身性疾病,其疾病的發生、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為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了機會。在從正常人→高危人群(亞臨床狀態)→疾病→并發癥的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從任何一個階段實施干預,都將產生明顯的健康效果,干預越早,效果越好。然而,過去的衛生保健系統,防治職能是相互分割的。防病機構的服務對象是健康人或易感者、目標是預防疾病、采取的措施是預防接種等;而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是病人、目標是治愈疾病、采取的措施是治療。用這種模式管理疾病,處于高危狀態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就處于防與治的真空地帶,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衛生保健需求,因此國際上早些年就已經在呼吁彌合預防與臨床的裂痕,這對慢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監督體制改革后,各地疾病控制中心普遍建立了慢病科,為慢病防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意味著慢病防治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工作內容。這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疾病譜改變,公共衛生職能進一步擴展和轉變的必然。
二、規范的編寫過程
2001年12月疾控司首先召開慢病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座談會,來自江蘇、山東、河南、黑龍江和天津5省市的17名代表出席會議并展開熱烈的討論。而后,組織了包括衛生防病機構、醫學院校和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編寫小組。成稿之后,分3次會議分別聽取了相關專家和省、市、區(縣)級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代表的意見,并再次進行了修改。盡管如此,目前的規范仍有很多不完善之處,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需要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補充。
四、規范的主要內容
規范以《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2001版)17.9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療(P268-273)為依據,主要包括:(1)周期性健康檢查;(2)危險因素評價;(3)健康生活方式行為指導;(4)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癥的健康促進診療管理;(5)精神衛生和心理咨詢;(6)口腔衛生保健;(7)化學性預防等7項工作。每項之中均給出目的、工作條件、內容、方法(或內容與方法)及效果評價。這7項工作似乎前4項之間有更為緊密的聯系,但其實心理壓力也是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另外,口腔疾病的病因也與營養等慢病的危險因素有關,各地可根據情況開展相應工作。
五、全國慢病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研討會
2002年11月24日至27日,衛生部疾控司在河南鄭州召開了“全國慢病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研討會”,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和疾病控制機構的有關同志參加了大會。大會向代表們介紹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醫學診療規范(試行)》和美國預防性服務指南,交流了我國目前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經驗,介紹了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適宜技術。
與會代表普便認為,《規范》使慢病防治機構及人員的技術服務行為具有了可參照的標準,將會提高服務質量、效率、效果,有效控制慢病,最終使社會受益,使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