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7 共1頁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寫作“輸”,或從簡作“俞”,有轉輸、輸注的含義,言經氣轉輸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經氣所居之處。
腧穴在《內經》中又稱作“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后世醫家還將其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通稱“腧穴”。雖然“腧”、“輸”、“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體應用時卻各有所指。腧穴,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腧穴與經絡、臟腑、氣血密切相關。《靈樞·九針十二原》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說明針灸通過經脈、氣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經穴均分別歸屬于各經脈,經脈又隸屬于一定的臟腑,故腧穴—經脈—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