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危險化學品登記注冊工作由國家化學品登記注冊中心承擔。
102、職業病發生與生產過程和作業環境有關,還受個體的特性差異影響。
103、職業病取決條件:有害因素的性質、有害因素作用于人體的量、人體的健康狀況。
104、職業衛生調查分為職業衛生基本情況調查、專題調查和事故調查3類。
105、職業性危害因素接觸評定是通過詢問調查、環境監測與生物監測等方法,對接觸職業性危害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
106、職業性危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定是對危害因素的危害作用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和認定,多大劑量下、何種條件下可能對接觸者健康造成損害,并估測在一般條件下可能對接觸者健康造成損害的幾率和程度。
107、職業接觸限值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機體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響的容許接觸水平。化學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可分為: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最高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三類。
108、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小時工作日的平均容許接觸水平。
109、最高容許濃度: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
110、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一個工作日內,任何一次接觸不得超過15分鐘時間加權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
111、建設項目分為一般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和嚴重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
11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分為: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防護設施設計衛生審查。
113、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組根據6項指標:急性毒***密性、容許濃度、急性中毒發病狀況、慢性中毒患病狀況、慢性中毒后果。常見毒物有56種。
114、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分級指標: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觸時間肺總通氣量,粉塵濃度超標倍數。II級以上危害級別的作業場所,要求做出改進計劃,限期整改甚至停產。
115、粉塵引起的職業病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癌性、**反應性、塵肺等疾病。
116、露天礦作業防塵措施:濕式鉆孔或干式捕塵、確保全面通風的主風扇連續運轉、加強對司機室的防護。
117、井下防塵措施:保證作業面足夠的通風量、濕式鑿巖、入風巷道回風巷道設水幕。
118、職業癌有8種:石棉、聯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爐逸散物、絡酸鹽所致癌癥。
119、高溫作業分級按工作地點WBGT指數(濕球黑球溫度)和接觸高溫作業的時間將其分為4級,級別越高強度越大。WBGT>或=25℃為高溫作業。
120、高溫作業:工作場所胡生產性熱源,其散熱量大于23W/m2.h或84kJ/m3.h的車間;或當室外實際出現本地區通風室外計算溫度時,工作場所的氣溫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業。
121、建設項目竣工后,在試運行期間應當對職業病防護設施運行情況和工作場所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并在試運行6個月內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122、有害作業分級評價是對環境接觸水平與影響危害產生的主要接觸條件進行的綜合評價。目的是對有害作業進行監督管理及時有效地采取預防措施,保護勞動者身體健康。
123、決定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主要有接觸水平和接觸時間。
124、多數有毒物質的衛生標準限值以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規定。
125、毒物危害程度級別分為四級:極度危害、高度、中度、輕度危害。有毒作業分級為5級:0級(安全作業)1-4級(輕、中、高、極度危害作業)。
126、噪聲作業危害級別為為5級(同毒物作業)。接觸噪聲超過115dB(A)的作業無論時間長短均為IV級。
127、影響噪聲對機體作用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聲壓級大小。
128、作業環境監測依據國家發布的各類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采樣與檢測規范進行。
129、職業健康監護內容:職業衛生教育與培訓、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從業人員健康監護信息管理。
130、在衛生行政部門中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申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