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 言
安全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和政局穩定,沒有戰爭,個體或系統不受侵害和破壞的狀態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倡導并延伸了安全的涵義.使其從政治和軍事領域轉向了生態環境領域。1989年,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提出了建立優化的全球生態安全檢測系統的設想,并從保障人類安康狀態的角度指出生態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涵義,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秩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而Katrina S.Rogers從人類和自然兩個角度闡述了生態安全的涵義,他認為生態安全是指一個社會的物理環境能夠在滿足居住者需要的同時,又不削弱其自然儲量的狀態。“生態安全”概念的提出正是將環境退化比擬為一種威脅社會和國家安全的“入侵者”,而這種“入侵者”不同于其它安全的入侵者,它是我們自身創造的,但我們應象應對其它入侵者一樣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防御,保障我們良好安定的生存狀態。目前生態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和區域尺度上,且集中于單一或橫向比較(各地區之間生態安全現狀的比較),對城市生態安全的研究較少 ,而城市生態安全卻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的基礎和核心。一般而言,城市生態系統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高能耗物耗、高環境污染、低自然資源儲備的特點,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如何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及其自身全方位的基礎能力建設,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安全,對于城市、區域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并借鑒了區域生態安全的評價方法,以北京市為例,探求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性生態環境要素,并通過對城市生態安全診斷指標的綜合分析,從時間尺度上評價城市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趨勢,為城市生態安全的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指導。
2.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方法與步驟
2.1 城市生態安全評價的模型框架
目前國內外生態評價的模型框架通常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提出的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loonse;壓力一狀態一響應,1994)和DSR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驅動力一狀態一響應,1996)、Corvalan和他的同事提出的DPSEEA模型(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驅動力一壓力 狀態一暴露一影響一響應,1996)L J、EEA(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歐洲環境署,1998)提出的DPSIR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驅動力一壓力一狀態一影響一響應)等。這些模型均不同程度的考慮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自然資源的質和量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響應,即采取的減少、預防和緩解自然環境不理想變化的措施。
其中,壓力定義為:
?、?nbsp;由人類引起的結果;
?、谌祟悓ψ匀唤绮磺‘數捻憫?;
?、鄄徊扇⌒袆?。
在城市生態安全的評價中主要指標有人口、能源和交通等。狀態定義為:
① 壓力的表現;
?、?nbsp;響應的有效性。主要指標有大氣、水、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等。
響應定義為:
?、?nbsp;目標為壓力和狀態;
② 適當的響應減少壓力。主要指標有新技術和投資等。
?。ò踩u價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