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 言
目前,國內外對道路交通安全已有較多研究,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評價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程度的方法和理論,其中事故率法是簡單、常用的評價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綜合水平的方法之一,事故率法模型為
該法考慮了事故數與流量數的相應關系,指標比較合理。當有足夠的事故統計且統計比較可靠,一定時期內交通系統變化不大時,以事故為基礎的直接評價法具有明顯的優點:第一,評價指標具有邏輯上合理性。交通事故是顯性因素,以事故統計為基礎的安全評價指標直觀,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二,評價精度較高。經過相當長時間收集到足夠的事故數據和其他影響因素的詳細數據建立的模型,在系統穩定情況下,用于中、短期事故預測結果一般比較精確,用于安全評價時,精度較高。
但由于事故率法是基于事故統計的評價方法,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基于事故的評價方法固有的缺點:
(1)事故的稀有性致使評價周期過長
事故的發生畢竟是稀有的,若要對某一交通安全措施的效果作評價,必須有較長的事故統計系列作分析,但這往往是很困難的。
一是人們總希望所采取的措施能立竿見影,不可能等待若干年;
二是當收集到足夠數量并且可靠的事故資料時,已時過境遷,如果交通系統發生了變化,從而失去評價意義。交叉口總事故數很少,單個交叉口平均事故發生數更為稀少,如果樣本值達不到一定的要求時,評價的可靠性較差。
(2)事故統計的不完全性致使評價結論欠真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交通警察統計的,但由于管理方法不一, 各國的交通事故標準是不一致的;此外,在很多情況下,事故是私了的。交通事故的統計很不完善。因此,由于統計的不完全性,往往使評價結論欠真實。
(3)缺乏事故嚴重性程度的考慮
基于事故統計的安全評價方法,由于事故嚴重程度的不同事故數難以簡單地累加。如何將不同嚴重程度的事故綜合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課題。
因此,為了克服上述基于事故評價方法的缺點,嘗試使事故率法與非事故安全評價方法結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交通沖突技術正是可以彌補事故評價法不足的一種非事故安全評價方法。
2.交通沖突技術及其有效性分析
交通沖突技術,簡稱TCT(Tr c Conflict Technigue),是目前國際上新興的一種用于定量研究各種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及其對策的非事故統計評價理論方法,該技術以大樣本生成、快速、定量研究評價交通安全現狀與改善效果為特點而異于傳統的事故統計評價理論,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的事故統計評價理論存在的事故稀有性導致評價周期過長、事故統計的不完全性而帶來評價結論欠真等問題。國際交通安全界對該技術評價甚高,譽稱TCT為加世紀交通安全評價領域內的一次革命。
交通沖突是指機動車與其他用路者雙方,若各按其原來的方向和速度行駛,則一定會發生碰撞事故。但由于其中一方采取了緊急避險措施:或制動,或轉向或加速行駛等避免事故發生的事件。交通沖突的發生量要比交通事故多得多。
事故與沖突的成因與前期過程完全相似,二者的惟一區別僅在于是否有損害后果發生。
有研究表明事故與沖突的發生概率雖然存在著差異,但這種差異具有線性特征且呈一定的規律性,二者相應的各項代表性參數存在著某種強相關關系,沖突對事故具有替換性。
根據海因里希理論,系統發生事故的比例基本遵循下列規律:死亡:重傷:輕傷=1:29:300。沖突與事故在數量關系上所呈現的強相關性與海因里希理論是同理的。
通常以車輛制動距離作為判別沖突嚴重程度的標準,界定嚴重沖突與非嚴重沖突的制動距離稱為臨界距離。如果車輛在采取避險行動時小于等于該臨界距離,則視為嚴重沖突,否則為非嚴重沖突。經過研究,根據不同車型特點,在不同車速條件下。臨界距離匯總如所示。由于車輛通過交叉121的車速一般變化不大,在進行沖突調查時可以先測量通過交叉口車輛速度的大致范圍。
交通沖突可以反映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的變化趨勢,由于交通沖突的嚴重程度還可反映交通系統中人的安全感的大小,因而,交通沖突技術不僅是事故統計替代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事故統計方法的不足。下面筆者從實際出發,研究沖突與事故間的關系。以進一步說明沖突技術評價交通安全的有效性。
上述檢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交通沖突與事故之間有良好的線性相關性,交通事故與沖突之間存在著相互替換關系,即沖突對事故具有替換性。
3.交叉口安全評價及分析標準界定
質量控制法(美國),是一種按照質量控制理論進行事故多發點篩選的方法。假定在任何情況下,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服從汽車每車公里平均事故次數的泊松分布,并設這一分布的置信水平的上限值為UCL,將I地點發生事故的實測值與UCL對比,如實測值大于UCL,則I地點就是危險大的地點,可以確定為一個事故多發地點。
應用該法,加以類比分析,可以確定同類型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率的臨界值。
某交叉口交通事故率大于上限,稱作危險交叉口,上下限之間為一般,小于下限為相對安全的交叉口。
(安全評價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