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作業場所危害認知之初,應先了解相關法令及標準,以確保工廠進行暴露評估時,能符合法令的基本要求。有關勞工安全與健康保護事項在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附屬法規中有詳盡的介紹。執行暴露評估工作,第一步應先認知作業環境中的危害因子是否存在,并在確認危害因子的種類后,才能決定該使用何種設備或裝置來評估作業環境有害物的暴露,測定結果及其目的是要了解勞工暴露之情況、程度或僅是評估作業環境之實態(如空氣質量)亦應有所了解,若結果顯示危害物暴露程度過大,欲進一步采取必要的控制與管理,則必須依照相關法令中之規定進行辦理。
為有效制定職業暴露評估的步驟及運用各式工具,對所評估目標的基本數據必須藉由工作場所初勘訪視調查(work through survey)充份的收集。應收集的基本數據可分成工作場所配置(work place)、工作性質(work force)及暴露污染物(environment agent)三大部份:
1. 工作區域配置(work place)
職業衛生師可將制程與現場配置圖交互印證,于廠區配制圖中標示出各種工作使用的區域、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工作項目、原料等數據。現場可能造成人員暴露的設備及單元操作程序(如反應槽、幫浦,濾網QC采樣點,儲槽進料)必須詳細記錄,同時每一個區域原料輸入量、反應程序、產品輸出量亦必須詳加調查,包含通風系統,空氣流動方式,及個人防護器材等,維修區及保養區亦須特別注意。
2. 工作內容(work force)數據
收集工作內容相關資料目的是了解工作人員之組織及各階層工作人員的工作型態,詳細的記錄各種經常性及非經常性工作型態、工作流程、工作項目,如此可以判斷工作人員最可能遭受大量暴露的時間,并針對該時間進行暴露評估。相關資料可由工作名冊、職務說明、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訪視而得,但更重要的是對工作流程及地點的觀察,在進行工作步驟觀察及記錄時,須界定各種可能受危害物暴露之型態、所需的時間及頻率。
3. 工作場所潛在危害物(environment agent)
工作場所內各種潛在危害物必須界定,訂出危害物清單后并收集各種物質的使用型態,物理特性、暴露途徑、大致用量、健康效應及容許暴露濃度等數據。除了原物料之外,需注意收集產品、次產物、添加物、溶劑、耐火材、絕緣材、潤滑涂裝、樹脂、焊接及高壓氣體等物質之物質安全數據表,各種工作場所中可能擁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分類整理如表1。
表1 工作場所中可能潛在的危害物質分類整理
分 類 |
說 明 |
原物料 |
支持主要制程反應的物質。 |
中間產物 |
制程過程中生成的反應中間物質。 |
產品 |
制程設計反應生產所得的物質。 |
副產物 |
制程過程中所生產的次物質,通常產量較低且常由廢物流中精煉而得。 |
添加物 |
支持反應,增加反應效率及產量的物質。
(如:抑制劑、觸媒、涂料) |
保養及結構物 |
耐火材、溶劑、絕緣材、焊接熏煙,潤滑劑、黏著劑等保養維修人員可能接觸的物質。 |
檢驗室用化學品 |
檢驗室因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所用的化學物質。 |
有害廢棄物 |
固體或液體其混合物其中的某些成份或全體具有危害性之制程廢棄物。 |
物理危害因子 |
放射性物質、操音、振動、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熱等。 |
生物危害因子 |
生物制劑、基因、病毒等。 |
危害認知是暴露評估整體工作項目中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工作,職業衛生師可以經由下列步驟逐步認知工作場所中的危害,并綜合分析所搜集的數據,進行暴露型態分析或劃分相似暴露群,為后續的暴露評估工作作準備。
(1)已有資料的搜集及評估
評估工廠已有的各項資料,可協助職業衛生師快速的掌握工廠內各項潛在的職業衛生問題,其范例可參考表2。由歷年的數據,可能顯示某些不正常的結果或趨勢,因而可提供做為深入量測或進一步評估的左證資料。(2)現場初勘訪視調查
為了完整執行已有數據之評估,亦可藉由現場初勘訪視調查進行評估,所謂現場初勘訪視調查是經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于工作場所各區域進行實地觀察,針對可能造成潛在危害或化學暴露加以專業的判斷。現場勘查時須與現場主管及制程人員充份溝通,以清楚的標示出工作場所內主要的問題。
(3)工作場所之危害分布
界定工作場所中各種危害物的分布區域可以幫助職業衛生師規劃相關的分析檢驗工作,實際執行時可利用工作場所之配置圖,以了解并標示各種化學、物理及生物性危害的產生及分布地點,以更明顯看出危害物之分布情況。
(4)化學品清查
職業衛生人員在執行職業衛生相關工作之前必須先將作業場所內所含有的化學品作一全面的調查及建檔管理。化學品調查之工作包括鑒認,記錄及標示化學品。除現在正使用的化學品之外,對已不使用或報廢的化學品亦加以調查、收集并清除。
(5)工作暴露型態分析(Job Exposure Profiles;簡稱JEP)
工作暴露型態分析主要的目的,是判定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暴露及概略分析其嚴重程度。完整的JEP必須包含物理危害因素及化學危害因素的分析,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再加上現場初勘調查及化學品清查所獲得的資料。JEP的內容需包含工作或作業方式描述,每種作業方式可能遭受的職業暴露、可能暴露的工作人員數、暴露時間、暴露頻率及各種非經常性操作(如入槽作業、歲修)可能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