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從中國居民食物消費量的統計數據(表2和表3略)可以看出,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呈現出下面三個共同特征:①糧食直接消費量減少;②畜產品(肉、奶、蛋)、水產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量在明顯上升;③蔬菜的人均消費量在下降。前兩個共同特征表明,居民食品趨向多樣化,從而使得糧食在食物營養來源中的地位下降。對于人均蔬菜消費量的下降,就城鎮來說,由于市場供給方式的變化導致凈菜率提高,城鎮實際人均蔬菜攝入水平的下降至少不像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么快,甚至可能沒有下降,目前,缺乏具體的數據來對此進行定量分析;對農村人均蔬菜消費量的下降缺乏較好的解釋。在城鎮居民消費中還可以看到,水果的人均消費量在波動中緩慢上升。統計數據也未能反映出水果質量方面的顯著改善和品種的豐富化的這些事實。現實中,農村地區的水果和乳制品消費也在增長,但目前缺乏系統數據的支持。通過表2(略)和表3(略)至少可以看出,居民的食品消費正在不斷趨向多樣化和豐富化,糧食在食物營養來源中的地位正在下降,這些正是食物處于安全水平的國際經驗特征。
上述數據還未包括在外飲食的人均食物消費量。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外飲食在城鎮居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在外飲食中肉類消費量的估計尤為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在外飲食中肉、奶、蛋消費量要占到家庭內消費量的10%~20%(盧鋒,1998;袁學國,2001)。蔣乃華(2000)甚至認為,人均在外消費的肉類制品數量已從1984年的0.94公斤上升到2000年24.94公斤。但由于未能獲得在外飲食的實物消費數據,從而本文來自統計數據的人均消費水平與實際人均消費水平相比會產生一個偏低的傾向。如果再考慮到其它一些未納入統計的食品項目以及國家統計局住戶樣本收入水平的偏低狀況,大概可以判定,從統計數據得出的人均營養獲取量一般要低于實際的人均營養獲取量。
(三)營養學角度的判斷
食物消費量數據雖然反映了食物結構和數量的變化趨向,但并沒有給出一個營養學意義上的參考量。只有達到營養學攝入量要求的食物供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食物安全。本文采用兩種方法來判斷中國是否達到營養學意義的食物安全。
一種方法是估計國內主要食物供給水平是否能滿足國民平均人日熱量要求,如果一國主要食物的國內供給水平大大超出人均每日熱量要求,該國的食物供給總體上處于安全狀態。本文利用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產量數據估算人均擁有的主要食物,將其折合成統一的熱量單位(表4(略)的“熱量系數”),與人均每日熱量2600千卡的營養學基本要求相比較(表4略),從而估計人均食物國內供給水平是否達到營養學的熱量要求。由于這種方法具有較大的缺陷,因此,只是用來做粗略的估計。
這里必須指出,表4(略)的方法具有如下主要局限性:①未考慮部分產品的非食用用途,例如玉米作為飼料的畜牧利用以及工業利用,從而會導致一個偏高的估計。②未考慮進出口狀況,從而可能會在凈進口數量為正數時導致一個偏低的估計,在凈進口為負數時導致一個偏高的估計。③許多食物未能被納入計算,從而會導致一個偏低的估計。但盡管表4(略)的方法會導致一些估計偏高或偏低的估計結果。但從表4(略)中仍然不妨得出如下判斷:第一,中國的食物生產能力在不斷提高,使得人日熱量擁有量不斷提高,1978~2001年期間,人日營養熱量的年均增長率為2%。第二,盡管方法缺陷導致一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計,但仍然不難判斷出,即使將這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計因素考慮進去,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的主要食物的熱量供給仍然大大高于營養學的要求(2600大卡/人日)。
將表4(略)結果整理后得到表5(略),從表5(略)可以看出,中國居民的營養熱量仍然主要來自于糧食。但在營養熱量供給結構中,糧食的重要性在下降,畜產品和油料的重要性明顯增強。
上述估算的數據基礎畢竟不是居民實際的食物消費量,這里,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城鄉住戶調查數據(城鄉居民人均主要商品消費量)與營養學推薦標準(人日熱量2600千卡、蛋白質72克、脂肪72克)相比較,來估計中國居民的食物消費水平是否達到營養學要求的食物攝入水平(表6略)。
關于安全評價師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