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判定依據
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好各項防范工作的第一步,是識別事故隱患。即首先要發現有危險存在,才有可能進一步采取防范措施。其判定依據,一般是客觀規律和經驗的結合,原則上有以下3個方面。
4.1國家標準
勞動安全技術標準是預防事故、實現安全生產所必需的國家級技術法規,應貫穿于企業生產與管理的全過程。自8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頒發了數百個安全技術標準,其內容涉及產品的設計制造、技術規范、環境條件、使用要求和管理準則等,是各廠礦企業安全管理和技術設計部門的工作依據,是判定事故隱患的首要依據。凡與國家標準規定相悖的,都應列為隱患范疇。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對國家標準熟練掌握,尤其是對一些定量數值,以及取值方法等,均應牢記,在工作中才能準確、有效地使用。國家標準中,大多是定量判別,即使有定性概念,也具有較高的清晰度,是非分明。
《標準化法》規定,凡安全技術標準,均屬強制實施的標準。這對控制事故隱患向生成階段發展,提高勞動安全技術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除國家標準外,各行業頒發的標準,也屬于這種性質。行業標準考慮了專業特征,在實施中更具有針對性。
4.2規章制度
各項規章制度是前人生產經驗的結晶,是各類事故教訓的產物。一般說來,這些規章制度反映了客觀要求,是符合科學規律的,違背不得。因此,企業的規章制度,包括生產、質量、規程等,都是判定事故隱患的重要依據。這種判定尺度,定量、定性兼而有之,較易對照掌握。
4.3分析預測
由于事故隱患是變化的、發展的,從管理角度看,不可能全部列入控制范圍;也有可能在發展中又產生新的現象,生成新的問題。標準和規章制度總是滯后于生產的發展,總有一個適應與完善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判定事故隱患就要憑借實際經驗,這一現象是否存在危險,其危險程度如何,是否有可能造成事故。這就要求人們有相當的經驗積累,有較為豐厚的專業知識,相當于專家型的權威判斷。這一判定依據,沒有清晰的界面,屬定性類經驗型。在當前實際工作中,仍是一種被普遍采用的方法。
?。ò踩u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