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先危險分析的方法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是用來識別系統中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并對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進行分析評估,從而提出改進系統,預防事故發生的安全措施。此法主要用在系統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設計階段,也可用于系統竣工后的運行階段。其分析的步驟可概括如下。
1熟悉分析對象的功能、構成、工作原理及工藝流程、環境條件等;
2調查、分析類似的系統過去有關事故的教訓和安全生產的經驗;
3調查了解與人身安全、環境危害及有毒物質等有關的安全要求與規范、規程等;
4分析系統故障狀態,有何種危險,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嚴重性等;
5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或危害的對策措施;
6編制預先危險分析表。 考試用書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是用表格的形式來分析系統危險、危害因素,達到分析透徹、深入、準確的愿望。表格的形式和內容可隨分析人員的想法和被分析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表中描述的細節也有所差別。源:中華考試網
如果在對系統、子系統危險、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更想對其危險性(即危險程度大小)作個大致的評價,則可運用危險性評價的“打分法”。這種方法是把評價危險程度大小的因素歸納為三項,即危險或事故發生可能性(用L表示)、暴露于這種危險環境的頻率(用E表示) 和一旦發生事故可能產生的后果(用C表示)。前兩個因素L, E均表示危險發生的可能性,第三個因素C表示危險的嚴重性,那么,系統或子系統的危險性(用F表示)可用下式計算:
F= L× E× C
式中,L, E, C根據有關資料提供,可按不同情況分別賦予一定分值。按照分析、評價的對象,分別從兩個表中查得相應的分值,代入上式計算,即可算出危險性的分值。
根據危險性大小,也可分別賦予危險性一定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