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不久前,我多倫多的朋友老盛退休了。他在退休前辦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自住的大房子換到了公寓樓,因為孩子都離巢而去,大的結婚,小的在美國讀大學,再住大房子吧,一來體力不夠,大房子不是這兒要修,就是那兒要補,北美人工高,舍不得請人來做,自己做又漸漸地力不從心;二來財力也夠不到了,這些年房價一直往上漲,表面上是好事,可交給政府的地產稅也水漲船高年年漲。于是便住進了“小公寓”。原本以為生活從此定好了詠嘆調,就此安安穩穩的過下去了。
誰料上個禮拜天老盛給我來電話,話里話外感嘆當初悔不該不聽我勸,自以為作了個聰明的選擇,現在才明白,為什么我會堅持租公寓,而不是買公寓住。他自稱如今是濕手沾了干面粉,想甩都難。
我不用聽下文,便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了。老盛當初買公寓時,曾經征求過我的意見,那時我建議他租公寓,并分析給他聽:“相當簡單,如果你買的公寓租售比是120倍,買比租劃算,假如租售比超過了120倍,租就比買劃算了。”他反駁我說:“你開玩笑了,現在多倫多的公寓,租售比早都超過了120倍,一般都在200倍以上,哪里去找低于這個比例的。”
一聽老盛這樣說,我知道他已經打定主意要買了,心想再勸說也沒用了,便提醒他道:“既然這樣,你真想買就盡量找新公寓,地段也不能忽視,最好挑黃金地段,住膩了想出手也比較方便。”
但人啊往往是這樣的,當自己想好了要怎么做,征求別人的意見,不過是得到別人的背書,從而更堅定自己的想法而已,至少老盛是這樣的。我的話他并沒有往心里去。他既沒有買新公寓,也沒有挑多倫多的黃金地段,最后選在他住慣的社區士嘉堡——華人的集聚地,買了一套兩房一廳的豪華公寓,樓里有游泳池、健身房、桌球房、Party Room和屋頂陽臺……他最得意的是房價居然很“便宜”,連20萬加元都不到,唯一的一點瑕疵,就是管理費相對高了一點,一個月需900加元。相比其他諸多的優點,這點“瑕疵”似乎也不算什么。
但老盛萬萬沒有想到,恰恰是這一點瑕疵,卻令他越來越坐立不安。因為這棟豪華公寓建于70年代后期,是多倫多的第一代豪華公寓樓。加拿大地廣人稀,人們歷來習慣于前庭后院的獨立洋房(house),住公寓的概念還是香港移民帶來的,特別是炒樓花,掀起了公寓樓價上漲的第一波浪潮。八十年代初,大量臺灣人也開始移民加拿大,以至于八十年中至九十年代初,又掀起了炒公寓的第二波熱潮,房價曾經翻番,在90年代初的高位開始下跌,使好些公寓的價格一度跌去40%。轉眼到了90年代后期,又輪到中國大陸人移民加拿大,令第三波炒房熱潮“真正”開始了,房價、特別是公寓樓價沒幾年就炒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步,租售比高達200倍,樓價泡沫顯而易見。
就拿我來說。從1998年到2001年,我在多倫多的市中心租住一套高級公寓,那時租金是1400加元,而當時那套公寓的市價約20萬加幣,從租售比來看,多倫多的房價尚屬合理,還沒有泡沫。不過因那時計劃回紐約,所以租比買要合適。
七年后的2008年底,我從紐約回到多倫多,發現多倫多人的平均收入不過增加20%而已。而平均房價卻漲了幾乎一倍!我在市中心又租下一套高級公寓,月租1800加元,漲幅也不過20%,和收入的增長正好同比。由于這是一套剛剛落成的新公寓,管理費比較低,所以合理的租售比應該在140倍。但目前其市值是42萬加幣左右,除以1800,租售比高達233倍!大大超過合理價位40%以上!盡管這次回多倫多打算定居,我依然選擇租房而住。請注意,加拿大房租的漲幅由政府控制,不能隨意上調,同時又受到房客年收入的制衡,因此多倫多的房租從2007年到今天,幾乎沒有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