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景觀十年:求索心路與踐行歷程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1、景觀十年的宏觀背景

  有關公開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過去10年,中國的GDP增加了約12萬億,城市化人口增長近10%,相當于10個洋洲的人口,城鎮建設用地增加了280萬公頃,相當于5個上海;而與此同時,耕地減少了250萬公頃,相當于1.4個浙江省的耕地;在這10年中,我們看到高速公路在中國地上蔓延,到2007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1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行車族享受四通八達的暢快的同時,我們卻看到廣的土地被破碎,鄉土社區被分離,自然過程和生物流被切割;2006年5月20日,三峽壩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畢,這標志著世界上最的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工程完工,除了建成世界最的壩外,中國還有世界上最多的水壩,共計2.5萬多座(而美國僅有8700多座),中國地表水系統發生了毀滅性的改變,量河流死去;1998年中國經歷了20世紀最的一次洪水(長江洪水位最高,盡管洪水總量不是最),“嚴防死守”成為婦孺皆知的口號,于是,在此后的10年里,我們看到的是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的防洪堤牢牢鎖住了長江、黃河、珠江和漫長的海岸線;隨之,我們又看到長江的白暨豚消失了,太湖藍藻泛濫了,洞庭湖的魚片死亡……;這10年里,全球氣候變暖的陰影籠罩整個世界,并越來越令人毛骨悚然,如果海平面的上升和沙漠化離我們尚遠而使我們無動于衷的話,當看到發生在眼前的日益干枯的河流、面積消失的濕地,日益下降的地下水時,我們的危機感就不再是杞人憂天的了;作為對干旱缺水的應對,我們看到南水北調工程在延伸,不久,將成為中國地上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橫跨南北。從1999年昆明世博會開始,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即將舉辦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城市的美化運動可謂此起彼伏,我們看到因此而出現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建設,馬路和廣場,創造了這個時代中國式的城市景觀;200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發表,由此,景觀巨變的洪流從水、路網絡和城市,蔓延到廣鄉村和地;而就在此時,發生在四川的汶川地震,使山川毀容、城市毀滅、道路斷絕,恐怖的景觀埋葬了8萬生命。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地景觀的巨變,五千年未嘗有過。

  景觀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是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整體意識形態在地上的烙印。從這些地景觀格局與過程的巨變中我們也看到,我們始終在學習、在覺醒、在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的意義、在領悟生存的真諦。經歷1998年的洪水后,1998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災后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隨后,從1999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實施退耕還林和退耕還湖的重決策,國土景觀因此發生了許多積極的改變;2004年2月16日,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出通知,明確提出暫停城市寬馬路、廣場建設,盡管城市化妝運動并沒有因此而終止,城市景觀卻因此也成為國家高層關心的議題;2003年,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并于2007年在黨的十七會議上寫入新的黨章,同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一個執政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地景觀必將因此而翻開新的一頁。

  中國的景觀設計學科和職業的建設和發展,正是在上述宏的社會和經濟巨變,及其投射在地上的生動背景上展開的。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全面展現這一史詩般的宏場景,顯然比較困難。我只能從個人的經歷,類似于一場劇中的一個群眾演員,來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踩著時代跳動的節律,演著自己的角色。

  2、十年求索的個人經歷

  國土生態安全和人地關系和諧是中國的頭等事,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擴張使地生命機體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嚴重摧殘,使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全面衰退,包括洪澇和干旱災害頻繁、地球生命系統的自凈能力下降、物種消失、城市特色破壞等等。10多年來,正是針對中國嚴峻的人地關系、國土生態安全和城市化等重命題,我自己及所在的團隊進行不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我力圖在生態科學與景觀、城市及區域規劃實踐之間架起橋梁,使關于生命土地的科學認識在景觀界面上體現為物質空間的結構語言,最終使土地利用及城市發展的規劃更科學明智。

  首先在國際上系統地提出景觀安全格局的理論與方法,繼而提出“反規劃”理論和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規劃方法論,并全面地應用在國土規劃、城市與區域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并在多個部委和城市的規劃建設決策中起到積極作用,完成多項具國際影響的示范工程。

  2.1景觀安全格局在研究中我認識到,中國人地關系緊張矛盾的解決途徑,并不僅僅在量的關系中,而更重要的是在空間格局的關系中,為此,早在哈佛學就讀博士期間,在博士論文中我就提出景觀安全格局的概念(LandscapeSecurityPattern),試圖通過建立關鍵性的景觀格局來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受中國圍棋空間戰略的啟發,我提出通過對空間中關鍵性的格局的控制,以高效地保障某種自然和人文過程的健康和安全的設想,即景觀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后陸續發表在國內外學報上。景觀安全格局研究的特點是把水平景觀過程作為一系列控制的過程,這些水平過程需要克服空間阻力來實現對景觀的覆蓋和控制,要達到最有效的景觀覆蓋和控制機會,就需要占領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元素、局部、空間位置及聯系。在中國土地極其有限的背景下,景觀安全格局在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特別是對協調保護與土地的開發之間的矛盾具有實際應用價值。1998年以后,又先后主持兩項自然科學基金,繼續開展景觀安全格局研究,并付諸量的規劃實踐。這一基礎性的方法論探索,為以后關于國土、區域及城市的景觀生態規劃和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然,許多技術性的難題還有待克服。

  2.2生態基礎設施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中國國土生態安全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部門之間的條塊式管理和以單一功能為目標的“小決策”,體現在土地上各種生態過程和景觀格局被分裂和破碎。為此,在景觀安全格局的理論研究和量城市與區域景觀的規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和北景觀設計學研究團隊系統地提出和完善了生態基礎設施概念(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簡稱EI),用以整合生態系統的各種服務,將各個單一過程的景觀安全格局在地上整合成為完整的景觀安全網絡,并提出建立城市、區域和國土EI的空間戰略。

  EI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services)的基礎,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游憩、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習慣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是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保護地系統,并進一步可以擴展到以自然為背景的文化遺產網絡。正如城市開發的可持續性依賴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礎設施(道路系統、給排水系統等),城市生態的可持續性依賴于前瞻性的EI.生態基礎設施這一名詞本身并非我首次提出,國際上有人曾經用過EI名詞,但都只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匯出現在生物保護領域中。而我的貢獻在于將EI進行了系統而明確的定義,并將其作為整合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遺產保護功能的景觀格局,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引導和定義城市空間發展的基礎結構,體現在:

  (1)將EI與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結合起來,強調基礎性景觀結構的綜合服務功能,包括雨洪管理、生物保護、遺產保護和休憩等,使EI具有科學的功能衡量指標,提高了國土規劃、城市與區域規劃,特別是國土生態安全規劃的科學性。

  (2)將景觀安全格局作為判別和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的基本技術手段,并與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分析技術相結合。

  (3)將EI作為國土生態安全,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基礎性結構,并在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次上與現行國土和建設規劃相銜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基礎結構。

  最近北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完成的國家環保部委托的科研項目“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以及北京市國土局委托的“北京市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使我們檢驗了從國土到區域和地方各個不同尺度的生態基礎設施網絡建立的系統方法。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推廣到全國各地的國土與城市規劃中。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