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景觀是伴隨著人的審美意識產生的一個概念,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滲透著人類世界的創造。工業時代讓城市社會加速發展,卻也帶來了人類生存環境的衰敗。不自覺間自然生態的透支與淪陷呼喚著人類保護意識的覺醒,現代景觀設計便是在人們的這種警醒和反思中產生的。它不是人們簡單意識上的綠化的概念,而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并應用藝術美術理論法則,通過規劃與設計處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及最的福祉。它與地球上所有創造物一樣,最終的服務者是人類,離開了人的使用,就意味著社區的消失,景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也就成為了失落的場所。[1]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不同于一般城市公眾性的景觀設計。它的服務對象基本上是居住區的居民,有較強的針對性,也更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注。因此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必須要體現出設計師對居民的尊重,從點滴中流露關懷與體貼,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鳴。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們生活舒適性的主導因素?,F代住區的設計應該要以構建濃厚的居住情意為主旨,讓住戶在住與享、此與彼的情感交流中真正的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
1、住區的發展演變歷程
1.1原始居住———基于本能的群居農業的產生使原始人類定居成為可能,當農業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也就產生了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點。從人類開始定居,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包括穴居、巢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等。[2]原始的生活方式十分簡單,人類由于生存本能、抵御野獸聚居在一起,因此聚落也是簡單的集合,巢穴多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建,聚落的中心便是居民聚集活動的廣場空地或者供集合的房子。由此可見,由基于生存本能的人類聚居開始,公共的交流空間也就產生,人們相互間的情感交流也伴隨著成為自然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1.2村莊———血緣情感的集聚村莊的居住形式實質上是原始的巢穴居形式的擴。他們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血緣關系為依托而聚居在一起的人類群體。村落居民初以近親血緣為紐帶集聚一地,后又不斷吸收各方移遷外人,年長月久,村落有所擴,但人與人之間彼此熟悉彼此了解,祖輩相傳,同耕一方土,同飲一河水,這種情感是基于鄰里卻又更濃于鄰里的。
1.3街坊———規劃下的自為居住形式私有制的產生致使階級的產生,繼而城市開始出現。隨著城市的產生,便有了主導城市的君主,也有了管理城市的手段。最初的城市規劃是一種下意識的城市管理,這種管理并不完善和細致,偏重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功能分區。平民在自己的區域范圍內建造房屋,街坊就在這種自為的建造行為中產生。每條街坊都類似上述的村莊一樣,人與人之間相互熟悉,相互依賴,彼此間存在著濃厚的生活情意。“街坊”一詞便不僅是一種住區形式的概括,更是一種鄰里關系、鄰里情感的表達。
1.4鄰里單位—20世紀初的城市結構和住區形式19世紀末城市居住空間人口密集,居住條件趨于惡劣,這使傳統的住宅形式—街坊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基于功能滿足的新的居住形式———鄰里單位被人們廣泛接受和采用,成為功能主義城市結構的突出體現?!暗沁@種以功能結構為前提的組織方式,在強調物質形體環境最完善的同時,將人的生活與情感排斥在外,造成城市空間關系的單一性?!盵3]
1.5現代住區———單一到多元的住區理念城市飛速發展,生存物質環境得到空前滿足,人們對居住的要求逐步從形體環境的注重和功能的滿足轉向對精神生活的關注。密集的城市人口,繁忙的都市節奏,以及過的工作壓力,導致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淡漠,鄰里單位的居住模式逐步被社區理論所替代。新世紀的社區理念正是重構人們的精神支柱,激發居住者對所居住的環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同感,通過住區環境設計引領社區鄰里情感的回歸。
2、住區鄰里情感的科學挖掘
2.1情感與行為“情感”在開天辟地以來,就普遍地存在于地球上所有生物之中?;ú輼淠?,蟲魚鳥獸,甚至可以創造自然的人類,所有的生活行為和習性都受著自身情感的支配。人類的情感更是復雜多變,不同地域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階層的、不同年齡的甚至不同性別的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情感模式。但肯定的是,他們都需要情感關懷和心理滿足。
不同的情感支配著不同的行為:老年人六旬垂暮,經歷了多年的生活歷練,但求一片溫馨和諧,悠然舒暢,所以他們喜歡池旁垂釣、亭下棋樂、閑話家常,中年人家成業立,打拼名利場,回到家中更求一份舒適與放松,青翠的綠化,優雅的環境,便能抒懷解壓,好好享受家的隨意與溫馨;青年人年少氣盛,追求品味享受,以此顯示自身審美與氣質,故不能虛雅俗套;稚氣兒童天真爛漫,對周邊一切事物都心存好奇,喜歡摸索、探秘、嬉戲、玩耍,盡享年少無知、隨心所欲的童年趣味。治病要對癥下藥,住區設計也當然如此,只有針對居住者的類型和心理喜好,才能創造出豐富多變,滿足住戶要求的環境空間。[4]
2.2行為與環境行為是受情感引領的,但同時也是在某一特殊的環境脈絡中發生的。環境雖然不能完全決定行為方式,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環境可以影響空間主體的心理,從而限制在該環境中可能發生的行為的范圍,而行為差異卻又引導著不同環境的產生和設置。與某一特殊環境有關聯的某些特性,對于人的行為和個性會產生廣泛的影響。人的情感在環境中會得到釋放還是抑制,都在個人的環境行為中表現出來。環境是產生動機的外部力量,從個人表現態度可以得到強烈證明,人的價值觀念、信念和情感反應均與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