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住區鄰里情感回歸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3、現代住區環境設計的誤區現代城市給人們提供了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住區。

  有片的綠化,寬闊的小區道路,開敞的社區廣場,氣派的住區會所,但是人們依然感到不滿,依然存在一片片的批評聲,這是為什么?人們對明亮的陽光、綠地視而不見,偏偏緬懷曲折幽暗的街巷;對設備齊全,華麗端莊的住宅區不屑一顧,偏偏懷念那擁擠舊陋的“雜院”[6].這是人們的審美意識遭到了扭曲?是設計師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還是住區只是披裝了華麗外衣的牢籠?我們遺漏了人類生活最簡單的情感———鄰里情感,忽視了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群體空間的塑造。

  工業革命后城市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生態環境的衰敗。建設者的反思促使城市片的推倒重建,片舊區在“美化環境”的呼聲中被新的樓房、住區所替代。發展商們,設計師們注重的是建筑的形體更新“但是實物的異換卻不包括精神文化的升華甚至保存”[7].千篇一律的設計削弱了住區的地方特色和環境的可識別性。

  城市化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副作用就是城市建設與空間形態導致的城市人際關系的淡漠。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自然而然產生的需求層次。其中社會需求包括人們對感情、對愛以及歸屬感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僅來自家庭及親人,還包括來自單位、社區的關懷。

  隨著我國住房改革等一系列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城市社區已開始由“單位型”社區逐漸向“契約型”社區過渡。而契約型社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社區居民們來自社會的不同行業與不同層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須以富有引導性的又極具便利性的室外公共活動空間為媒介,住區環境作為城市人閑暇時間最常接觸的室外空間,在對人們休閑行為與相互情感交流的引導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設計師不僅僅是為自然人提供居住環境,同樣還要為社會人提供生活家園。我們滿足的不僅僅是個體的需求,還要是群體的要求,我們不僅僅是塑造美好、有趣的居住環境,還要為住戶提供完整、完善、健康、娛樂的群體交往空間,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人對生活環境中的一草一木的認同感,創造濃郁的生活氣息。

  4、設計引導鄰里情感的回歸

  居住區里的庭院場所是人們常常逗留的戶外活動交流空間,存在行為言語的交流才會促進居民相互間情感的交融,因此,住區庭院環境設計是使居民重拾鄰里情感的重要環節。我們對于庭院的理解最初是基于空間限定的方式形成的,對自然空間限定的程度的不同,造成了空間的性質變化,也因此吸引了各種不同情感的匯集與碰撞。不同的交往群體、不同的交往活動內容,甚至是不同的活動時間,都是選擇不同的交往場地的依據,而住區庭院環境設計要作到的便是最限度地創造各種不同類型的并且隱含著不同情感行為導向的空間,為居民活動提供最自然的物質支持。

  居住區的庭院場所是由各種不同的元素構成了不同的各種空間,滿足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時間不同的活動對空間的不同要求,增加住戶在公共空間逗留與交往的時間。

  (1)望:“望”即為“觀”。

  觀看是人們欣賞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是在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得以實現,同時在各自的單元室內也應該得到滿足。住區環境設計除了在公共空間整體布置中設置令人賞心悅目、放松視覺神經的各種綠色景觀,還應該注意在戶外各個停留空間對應的可視方向對景觀進行精心的設計,滿足視覺要求,也為人們的交往和戶外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對于室內的景觀,則應該最程度地使更多的住戶可以在室內享受區內的美麗景致。

  (2)聞:“聞”即為“聽”。

  忙碌于都市的人們厭倦了嘈雜的汽車聲,人群的喧囂聲,回到住區回到家中,只盼望享受自然般清麗的聲音。小溪流水的叮咚,微風輕拂樹叢的悉娑,還有叢中小蟲小鳥的鳴叫,都讓聽覺獲得休息,緊張的心緒得到解脫。

  (3)問:“問”即為“交流”。

  交流是評價社區環境設計成功與否的最直接的標準,公共環境的精心設計旨在創造最宜人的交流場所。要創造交流就必須先創造可以停留的空間,所以戶外空間中可以供人修憩的設施很必需。座椅、石塊、甚至是材質良好,高度適中的花壇圍圈,尤其是可以遮蔭的涼亭和樹,都能為人在閑談或娛樂時提供一個舒適的停留空間,花壇、水池邊沿可作為非正式坐具設置,不但有良好的景觀,還有愜意的情調,往往氣氛活躍,發生交往的頻率很高。

  交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因此環境設計必須在滿足公共的,開放式的聚集交流場所的同時,還要考慮一些私密靜思空間的創造。這類型的空間可以通過不同高度的綠籬、階梯、單座設施等手段塑造。

  (4)切:“切”即為“行為體驗”。

  人們在住區戶外空間的活動是空間最具活力的因素。這些行為一般可以概括為“行走”與“玩耍”。

  行走是人活動的最主要的方式,跑步、走路、散步……。不同的形式對周圍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住區里的人們常常喜歡在飯后黃昏到庭院里散步,這種行走對空間有比較強烈的依賴性,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路面材料以及道路的坡度都會使散步的行人產生不同的感受。例如青翠的樹叢,潺潺流水,干凈的碎石小路都會給游人舒適恬靜的氛圍感受,空曠無依的片板石鋪地則會減弱行走者的方向感和增加孤獨感。

  另外,玩耍是可以激發人們心理與生理活力的一種行為方式。老年人嗜好的棋盤斗智,中青年人需要的健身器械,還有少年兒童沉迷的游戲設施,秋千、滑梯、沙地、吊網等等,它們可以稱為環境中的活躍因素和焦點因素。這類活動設施的設置宜與私密靜思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同時要與其他開放型設施以及休息設施有便捷的聯系和視線聯系,以此保證成人對孩童的看護,也可以方便人們在玩耍時的休息需要。

  5、結語

  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城市整個住區的主體,現代住區的設計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還要從環境景觀的設計上考慮對人的真正關懷,挖掘和重視住區人群的心理狀態。人們通過共同生活,創造了共同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今天應該反過來引領人們的思維,在住區環境的設計中創造充滿趣味和人情味的交往空間,增加人群對彼此的依賴和重視,尋找情感寄托,重現當年鄰里相幫相助相靠的珍貴情誼,讓住區的生活更賦情趣和溫情。

  參考文獻:

  1、[丹麥]揚。蓋爾(著)何人可(譯)。2002年10月。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35

  2、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二版。2

  3、聶蘭生、鄒穎、舒平。2004年4月。21世紀中國城市居住形態解析[M].天津學出版社。78

  4、趙艦。2004年。對居住區中交往空間的幾點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14卷第12期:187

  5、尹素娟、石平、何建宏。2005年3月。居民行為與住區庭院的場所設計[J].山西建筑。31卷第5期:22

  6、梁建華。2004年。居住區的群體空間[J].中外建筑。第3期。114-116

  7、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二版。230-236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