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實際上剛才最后的結尾非常的重要,其實老潘是有錢在那兒哭窮,老任公司沒有什么問題,在那兒大談問題。我們的開發商這個時候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這個冬天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過?政府和我們的企業是綁在一塊的,開發商首先要自救。但是政府很多的決策,也是需要思考一下。所以,最后我們有請一位重量級嘉賓,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女士,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給大家做對十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思考。
吳曉靈:我說的話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任何決策機關。剛才三位地產的元老用他們經歷的幾個經濟周期后談論的話,我認為是非常中肯的,盡管有很多的調侃。但是有一個核心的話,就是人只有通過了挫折才能在挫折中成熟起來,成長起來。而且沒有神仙,能夠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要自己把握好宏觀大勢,要能夠把握好自己的特長和短處,&考&試大$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市場定位,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今天講的事情是我對十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一些思考。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簡單把我的觀點講出來。今天我就我自己的觀念談一下。
第一,房地產業是一個關系民生的重要產業,維系居民的正常需求是國民經濟向內需拉動轉型的重要內容。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房地產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推都力之一。國家在這個時期實行了住房制度的改革,停止了福利分房,推動了住房商品化,極大地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國家也積極地推動消費,人民銀行還有各個部委也提出了發展消費信貸這樣的政策。開辦了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應該說住房商品化和汽車走入家庭,這些都對于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應該,拉動內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當前著處在世界經濟下滑的時候,世界經濟的下滑和世界經濟危機和中國經濟發展方向轉型疊加在一起,會使中國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
應該說整個國民經濟都會進入一個深度的調整期,這個時候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更特殊的意義。首先,從貫徹科學發展觀來說,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把人民的安居樂業放在首位,把房地產的目標從帶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轉向滿足人民的正常居住需求。現在的情況下,啟動國內消費,居民收入格局的調整需要一個機會。政府今后會努力的是發展公共交通,而不會鼓勵過多地發展私人交通。在這個時期,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背景的下,有強大的住房需求,釋放正常的住房需求。我想中央政府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希望啟動正常的住房需求。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98到08年間的政府調控措施。98年我們是鼓勵房地產交易,過去銀行是不能做房地產貸款的,后來逐步地做,而且鼓勵房地產信貸的發展。過去房地產是由交易稅,營業稅,增值稅等等。在98年到99年之間,建設部曾經發了一個文件,就暫時減免了居民自住房的交易稅和增值稅。但是當時是有一個條件的,是對普通商品房。可是地方政府并沒有執行這個規定,而是對大面積的住房和別墅房,甚至所有的住房全部減免了征收。02到03年針對住房投資增幅過大,&考&試大$土地工銀量過大,價格增長過快,市場結構不合理出臺了調控政策。對于經濟適用房也一直沒有按照經濟適用房的條例嚴格控制經濟適用房的面積,把經濟適用房變相地變成了普通商品住房。所以當時國家推出的經濟適用房的政策,并沒有得到落實。為什么要限定?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土地是稀缺的。在標準的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一直和地方政府,我個人認為沒有達成共識。中央政府一再希望滿足小面積的普通住房的需求。但是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所以,他希望房地產業更快比較。因而,在2002年到06年之間,盡管出臺了那么多文件,但是落實的情況并不是很好的,房價也一直在漲。在2006年的時候,中央政府在住房市場上明晰了一個責任,就是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從福利分房跳到另一個極端,讓所有的人都要從市場買房子,而忽視了廉租房和真正的經濟適用房。2006年以后的政策取向,就在調控中明確了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責任,而且把責任落實到地方政府的領導身上。而且,要對住房合理消費進行引導,也解決要控制低面積的,小戶型的住房。大家可以想想,98年住房改革之前,小三居的房子也就70平米。住房改革以后,給處級干部定的面積是105平方米,對司局長的標準是一百六十左右,給部長定的住房標準是190平方米左右。而現在我們所有蓋的房子基本都是按照司局長的標準在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