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橋梁博士算先張法,本來是沒有這個功能的,大家都是在擬和,有先天的不足!
1)無法考慮傳遞長度(特別對長筋),也無法擬和。
2) 關于失效長度(有效預應力長度)的擬和,可以按照長度不同建立不同的鋼束,單元劃分有2種,第1種根據失效點劃分(我一般用),第2種不考慮鋼束,注意相關單元。2種方法對結果有影響,一般影響不大。
3)最好考慮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考慮鋪裝受力,一般標準圖推薦)單元截面的不同。
4)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應力損失的擬和。
(1)S2--橋梁博士是按鋼束長度算的,先張法按工廠1次長筋算的。
(2)S3--橋梁博士不能計算,可手算(按規范簡單)
(3)S4--橋梁博士一次張拉,理論不產生,但先張法有的,可以手算。
(4)S5--與控制張拉應力有關。
(5)S6--沒話說。
所以1)成孔面積設成0
2)管道磨阻系數及局部偏差系數也設成0
3)控制張拉應力最好不要變(將直接影響S5的值)
4)我的辦法將S2 S3 S4計算后(都很簡單,S4麻煩一點),統一通過S2考慮,即調整壓縮變形值。
對《 用橋梁博士算先張法板梁的一些思考》中S4的看法
S4是有的,但由于鋼筋與混凝土在松張后已經共同作用,因此該部分損失對構件內力的影響約=0,(僅有毛截面和換算截面差異),不考慮S4的結果是鋼筋永存應力偏高,但混凝土應力正確,如果將S4模擬到結構后會導致混凝土應力計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