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從青藏鐵路總指揮部得到消息:在青藏鐵路建設全線的高原生命禁區,施工隊伍缺氧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因此,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風火山隧道的施工過程中,中國鐵路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創造了無一人死亡、無一等級事故、高原發病率最低的世界記錄。
這種叫做“隧道掌子面彌散供氧和氧吧車供氧”的新方法由北京科技大學與中鐵二十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制成功。它采用分子塞吸附原理,利用高原低氣壓直接解吸的變壓吸附制氧工藝,從當地的空氣中分離氧氣。從而使隧道內低于10—11千帕的氧分壓提高到13—14千帕,相當于拉薩市內的氧分壓,而醫學上將11千帕定為人類生存對氧氣需求的極限。
使用這種方法產生的氧氣,其氧氣濃度達到92%以上,完全符合醫用需氧的標準,施工人員擺脫了自負重的氧氣鋼瓶,使工程進度比以前快了三倍。此項技術的帶頭人、北京科技大學熱能系的劉應書教授也因此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02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青藏鐵路總指揮部的領導指出,這項技術填補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術的空白,它的應用確保了青藏鐵路線通車后旅客的安全,也使以后高原建設中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
吧車供氧的新方法由北京科技大學與中鐵二十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制成功。它采用分子塞吸附原理,利用高原低氣壓直接解吸的變壓吸附制氧工藝,從當地的空氣中分離氧氣。從而使隧道內低于10—11千帕的氧分壓提高到13—14千帕,相當于拉薩市內的氧分壓,而醫學上將11千帕定為人類生存對氧氣需求的極限。 使用這種方法產生的氧氣,其氧氣濃度達到92%以上,完全符合醫用需氧的標準,施工人員擺脫了自負重的氧氣鋼瓶,使工程進度比以前快了三倍。此項技術的帶頭人、北京科技大學熱能系的劉應書教授也因此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02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青藏鐵路總指揮部的領導指出,這項技術填補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術的空白,它的應用確保了青藏鐵路線通車后旅客的安全,也使以后高原建設中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