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巖洞工程開挖工程中,新奧法在我國已被廣泛接受,但是,能在破碎軟弱巖層中合理應用好這一方法的并不多。控制爆破、錯噴支護與變形觀測是新奧法的3支柱。新奧法的核心是如何利用和提高圍巖的自稱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工程經驗對其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論述。
1、支護形式與支護參數
新奧法的支護觀點是最限度地利用圍巖的自稱能力,盡量少的支撐已松動或正在松動的巖體。對不同類型的巖體,不同斷面的洞室,應采用不同的支護參數。在Ⅲ類以下圍巖中,可較容易的確定合理的支護參數,在Ⅳ類以下圍巖中,支護參數就難確定,支護時間也難操作。尤其是V類圍巖,自穩時間短,單純使用錨噴支護是不夠的。根據巖體的具體情況,需要增加超前錨桿,超前管棚,或超前預灌漿。在支護上需要進一步強化,如加鋼筋肋或加格構梁等手段,以充分發揮或提高圍巖的自稱能力。
格構梁是一種比U型梁更好的支護結構物,它在國內已得到廣泛應用。其具有重量輕、施工簡便、支護速度快等特點,通過噴混凝土、錨桿與巖體結合成一體。屬主動支護結構。從而使圍巖的自稱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因此,不論哪種類軟弱破碎巖體,只要未經擾動,靈活運用這些手段,就能獲得支護穩固巖體的效果。
關于支護時間的掌握問題,根據塑性理論基礎分析結果,要求支護時問不宜太早,也不宜太遲。但本人結合工程實踐認為:應該“及時”支護或“及早”支護,而不是主張“適時”支護。因為在實際應用中,這個“適時”的時機很難掌握。而在劣質巖體中的洞室開挖過程中,巖體的塑性變形在不抑制它的情況下,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因此,只能及早支護,使之通過錨桿與巖體盡早地組成一支承拱,以支撐來自拱體外破碎巖體的壓力和不斷擴的塑性變形壓力。
省道332線改建工程苑家會隧道,巖體屬強風化破碎巖,斷層擠壓破碎嚴重,巖石強度低,隧道開挖跨徑14米,且為石拱型斷面,控制爆破后,圍巖自穩時間不足1 h.當初采用傳統的新奧法錨噴支護法,在開挖后立即強行噴射混凝土與錨桿作業。但因巖體自穩時間與錨、噴作業的時間極不協調,根本無法控制巖體的加速變形,致使在極短的時間內噴層破壞,錨桿還沒有發揮作用既出現巖體開始蹦落,最終導致塌方。施工單位分析后調整方案,將施工爆破后錨固改為爆破前描固支護,在爆破前加超前錨桿,在初噴混凝土后采用格構粱、錨桿來加強支護。方法改進后,控制住了塌方,取得了良好效果。
2、開挖分塊問題
對有一定強度且自穩時間較長的巖體洞室開挖,要求盡可能一次爆破成型,以減少爆破震動次數。新奧法首先是在良好的巖石中提出來的,對于較斷面中的軟弱破碎圍巖,這一觀點就不一定適用。原因是在破碎軟弱巖體中爆破后的支護封閉是不允許拖延的,采用一次成型方法,使最不安全的頂拱部位盡早得到支護,然后層層下挖,層層支護。另外,為彌補跨度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利用掌子面對開挖后項拱的抑制作用,頂層開挖排炮進尺不宜過,一般應控制在l m左右。
3、解決地下水的方法
地下洞室的開挖過程中,常見地下水的活動,而地下水的活動也是新奧法實施中產生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滲透壓力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瓦解圍巖的自稱能力,同時也給噴射混凝土帶來困難。要解決地下水的水壓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超前排水。另外,在遇到泥化斷層隔水飽和時,利用該法還可以防止突發性事故的發生。
4、質量控制
開挖過程中的控制爆破、錨桿注漿的質量控制是最基本的問題。
控制爆破是保證圍巖穩定的前提。然而,在軟弱破碎巖體中進行控制爆破的難度很,一是爆破易導致開挖成型面差,二是爆破松動圈范圍過,從而破壞圍巖的自稱能力,嚴重降低圍巖的自穩時間。如省道332線苑家會隧道,在進到不良地質段后,巖石破碎且軟弱夾層較多,開始控制爆破較差,使開挖工作步履艱難,連續出現體積塌方,事故不斷。而后,施工單位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并通過多次實驗爆破,觀測每排實驗結果及時調整排炮進尺參數,控制在1米左右,取得了滿意效果,解決了控制爆破質量問題。
錨桿的錨固注漿質量,對錨固破碎軟弱巖體至關重要。不論哪一種圍巖,采用全固結水泥砂漿錨桿是最首要的選擇。然而,對需要錨固的巖體都是巖石條件差、松散破碎嚴重、圍巖的自穩能力低等情況,使錨桿孔難以成型或堵塞,導致全固結水泥砂漿錨桿的質量不易保證,從而圍巖失穩破壞,前功盡棄。因此,要想解決注漿質量問題,對此類破碎巖石可采用管式注漿錨桿,即用空心鋼管,管壁上按梅花型布設小孔,成孔過程中,將鋼管跟孔鉆進,既保證成孔一次成型,又防止堵塞,成孔后即可放入鋼筋進行注漿。如此真正做到了管壁與巖石的全固結,甚至,漿液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鋼管壁孔涌入到破碎巖體內,從而達到提高圍巖整體強度的目的。
5、利用新奧法概念解決塌方問題
塌方按地質情況可分為:塊狀結構巖體塌方和松軟破碎地層塌方兩種。
第1種,塊狀結構巖體中產生的塌方,是不利結構面與軟夾層所至。該類塌方一般的塌落高度不,且塌落形狀呈不規則錐形。由此可以斷定,在未擾動部分巖體仍然保持相對自稱穩定狀態。盡管其應力分布極其不均,局部應力集中等問題,但在一定時間內其自稱能力仍能使圍巖達到暫時相對穩定。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時段圍巖的自稱能力來及時處理,支護錨固,防止塌方的形成。對于該種巖體結構,在巖體出現塌方后的暫時穩定期,應立即施噴混凝土。在施噴時,仍然會產生落塊,但噴到一定時間,掉塊就會停止。說明初噴成功,就在很程度上延長了圍巖的自穩時間,為進一步加強支護贏得了時間。另外還應重視的就是:在處理前期,切忌清渣。原因就是松渣的存在,能抑制塌方的進一步的發展與擴。此時應登渣對圍巖網噴混凝土,安裝錨桿,壓漿錨固,加鋼筋肋,并進行錨噴,支護處理,直到設計開挖標高。在省道332線花塔嶺隧道西洞口開挖進尺到50 m時就出現跨度12 m的塌方,就是采用這種方法處理的,效果極佳。
第2種,松軟破碎巖層中產生的塌方,它的塌方規模,一旦出現塌方甚至塌落通天。這種塌方的塌落形狀一般為拋物拱形,塌方往往在塌落中將隧洞邊壁破壞。這種塌方的處理同樣要引進新奧法概念,即通過支護提高松散塌落體的整體強度,從而提高其自稱能力和零載能力。支護辦法就是超前管棚或超前管式灌漿錨桿。然后向前挖掘,每前進到一定尺度,即用I字鋼拱架進行支撐,安裝環向管式可灌漿錨桿,掛網噴混凝土。這些工作結束后,進行緩向壓漿,使可灌漿錨桿在所深入的范圍內通過壓漿漿液無規則滲透,形成一固結漿層。從而使原來沒有承載能力的松散破碎巖體具有承載力,再加上固結漿層與I字鋼拱架及噴混凝土層組成的支撐拱,可承受洞頂數十米高的塌方土體自重應力,達到抑制體積塌方圓滿效果。
6、結語
新奧法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應用于工程支護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地質情況變化的情況下,對圍巖特性不易掌握,圍巖穩定對施工質量的要求高。但不論地質情況如何,在工程實踐中必須牢固掌握新奧法概念的核心,既充分利用與提高圍巖的自稱能力,并圍繞這一核心問題采取一系列的支護措施和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