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四、橋梁基礎施工方法(參見教材P207)
(一)明挖擴大基礎施工
明挖擴大基礎施工的內容包括:基礎的定位放樣、基坑開挖、基坑排水、基底處理以及砌筑(澆筑)基礎結構物等。
1.準備工作
2.基坑開挖
3.基坑排水
(1)集水坑排水法。(嚴重流沙除外)
(2)井點排水法。(土質較差有嚴重流沙現象,地下水位較高,挖基較深,坑壁不易穩定)
(3)其他排水法。對于土質滲透性較大、挖掘較深的基坑,可采用板樁法或沉井法。此外,還可采用帳幕法。
4.基底檢驗和基底處理
(二)樁基礎
1.沉入樁施工
1)施工要點
開錘前應再次檢查樁錘、樁帽以及送樁與樁的中軸線是否一致;當樁尖已沉入到設計標高,但沉入度仍達不到要求時,應繼續下沉至達到要求的沉入度為止。沉樁時,如遇到:沉入度突然發生急劇變化;樁身突然發生傾斜、移位;樁不下沉,樁錘有嚴重的回彈現象;樁頂破碎或樁身開裂、變形,樁側地面有嚴重隆起等現象時,應立即停止錘擊,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
2)錘擊沉樁的停錘控制標準
(1)當貫入度已達到控制貫入度,而樁尖標高未到達設計標高時,應繼續錘入0.10m左右(或錘擊30~50次),如無異常變化即可停錘;若樁尖標高比設計標高高得多時,應報有關部門研究確定。
(2)當設計樁尖標高處為一般黏土或其他松軟土層時,應以標高控制,貫入度作為校核。當樁尖已達設計標高,而貫入度仍較大時,應繼續錘擊,使其接近控制貫入度。
(3)在同一樁基中,各樁的最終貫入度應大致接近,沉入深度不宜相差過大。
從沉樁開始時起,應嚴格控制樁位及豎樁的豎直度或斜樁的傾斜度。
2.鉆孔灌注樁施工
1)鉆孔灌注樁施工的主要工序
主要工序:埋設護筒、制備泥漿、鉆孔、清底、鋼筋籠制作與吊裝以及灌注水下混凝土等。
(1)埋設護筒:護筒能穩定孔壁、防止坍孔,還有隔離地表水、保護孔口地面、固定樁孔位置和起到鉆頭導向作用等。
(2)泥漿制備:泥漿具有浮懸鉆渣、冷卻鉆頭、潤滑鉆具,增大靜水壓力,并在孔壁形成泥皮,隔斷孔內外滲流,防止坍孔的作用。
(3)鉆孔
方法:正循環回轉法,反循環回轉法,潛水電鉆法,沖抓錐法,沖擊錐法。
(4)孔徑檢查與清孔
(5)灌注混凝土
2)灌注樁質量檢驗與質量標準
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其一、宜對各墩臺有代表性的樁用無破損法進行檢測,重要工程或重要部位的樁宜逐根檢測;其二,對質量有懷疑的樁及因灌注故障處理過的樁,均應進行檢測。
3)鉆孔樁水下混凝土的質量應符合:
(1)強度應不低于設計強度。
(2)樁身混凝土無斷層或夾層,鉆孔樁樁底不高于設計標高,樁底沉淀厚度不大于設計規定。
(3)樁頭鑿除預留部分無殘余松散層和薄弱混凝土層;需嵌入承臺內的樁頭及錨固鋼筋長度符合規范要求。
4)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及預防和處理方法
(1)鋼筋籠上浮
·原因分析
混凝土在進入鋼筋籠底部時澆筑速度太快;鋼筋籠未采取固定措施。
·防治措施
當澆筑混凝土上升到接近鋼筋籠下端時,應放慢澆筑速度。當鋼筋籠被埋入混凝土中有一定深度時,再提升導管,減少導管埋入深度,使導管下端高出鋼筋籠下端有相當距離時再按正常速度澆筑。此外,澆筑混凝土前,應將鋼筋籠固定在孔位護筒上,也可防止上浮。
(2)樁身混凝土質量差
樁身混凝土質量差是指樁身出現蜂窩、空洞、夾泥層或級配不均的現象。
原因分析:
·澆灌混凝土時未邊灌邊振搗,使樁身混凝土不密實。
·澆灌混凝土時或上部放鋼筋籠時,孔壁土塌落在混凝土中,造成樁身夾泥。
·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掌握不嚴,下料高度過大,混凝土產生離析,造成樁身級配和強度不均勻。
防治措施:
·澆灌混凝土時應邊灌邊振搗。
·澆灌混凝土時或上部放鋼筋籠時,注意不要碰撞土壁,造成土體坍落。
·認真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澆灌混凝土時設置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產生離析。
責任編輯:無為